□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通讯员 游丽 恽力达 实习生 蒋一正
女牙两个字合在一起读yā,指代传说中一种能复活的鸟,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刘三女牙教授后来查阅古籍才了解到的,他对这个释义感到惊喜。
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华中师范大学刘三女牙教授领衔两个重磅国家实验室,他在业内的知名度高,除了名字特殊和学术造诣突出,还因为他乐于把自己当成“教材”,在科研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情愫的引导,带给学生特殊的人生课堂。
曾和团队连续66天奋斗在实验室
49年前,刘三女牙教授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一个乡村,当时他有两个哥哥,母亲原本盼望着生个女儿,所以老三出生后便有了“三yā(女牙)”的乳名,登记户口时手写了这个名字。
尽管遇到过尴尬,但多年来刘三女牙教授一直没有改名。他回忆,童年时期父亲身体不太好,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农活,有时候半夜孩子们醒来,看见母亲还在油灯下纳鞋底、缝衣服。
这样的触动,让刘三女牙教授少年时就立志勤学苦读,后来他辗转多地求学,偶尔心生懈怠,但每次写到自己的名字,便忍不住想起远在家乡勤恳劳作的母亲,他的斗志就会被再次点燃。
受到母亲的影响,在工作中刘三女牙教授也一直保持着这股干劲。
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关系国家智慧教育发展的大计,近年来刘三女牙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两大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构筑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要阵地。
2016申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成立申报工作组到在国家发改委答辩结束,申报过程中66天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考验着团队的体力和意志,刘三女牙教授冲锋在前,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近年来,刘三女牙教授带领技术团队,还设计研发了以交互性、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小雅”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应用;他带领团队助力搭建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助推武汉市智慧示范区建设,支撑了国家及地方教育创新与变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3亿元。
鼓励学生读“闲书”培养跨界思维
在学术领域,刘三女牙教授带领团队勇攀高峰,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各类纵向项目18项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出版著作9部,获批软件著作权161项,牵头研制智慧教室国家标准1项,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8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
教育与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妙手偶得”的灵感从何而来,“蓦然回首”的惊喜从何而来,刘三女牙教授有自己的秘诀。
在刘三女牙教授的办公室,除了专业学科的书籍,类似《人间词话》《苏轼传》等人文类的书籍,也摆满了书架。
出差的时候,刘三女牙教授在动车上、飞机上,都会掏出一本他随身携带的“闲书”来。
有一次,刘三女牙教授发现科研团队中有个女生十分焦虑,他便向她推荐了金庸的小说和余秋雨的散文,让她换换思路。
“科研之余,玩玩手机游戏也是可以的,只要不沉溺。”博士生邹睿笑着说,有段时间刘老师还跟同学们交流小说《三体》的读后感,和热播剧《庆余年》的剧情。
在跟学生交流时,刘三女牙教授经常提到一个观点,科研工作最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源于跨界。除了科研上的成就,他对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我们培养的科研人员不是工具人,不能像ChatGPT(聊天机器人程序),科研人员需要人文科学的指引,需要家国情怀的熏陶。”在跟学生分享这些观念的同时,刘三女牙教授自己也在一直践行着。
至情至性引导学生执着奋斗
在工作中,与儒雅和严厉相对应的,是刘三女牙教授可爱的一面。
目前还在读研二的靳燕燕,分享了一个关于刘三女牙教授的小故事。
刘三女牙教授在指导学生科研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接听电话。偶尔有一次,他和学生在一起研究数据时,电话突然响了,他看了一眼赶紧跟大家解释:“这个电话必须接一下,不然就错过晚饭了,这是夫人的电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据了解,刘三女牙教授和妻子是高中同学,两人高中就坐前后排。“当时我一门心思苦读。虽然对这个女孩子有懵懂的情感,但高中三年,跟她只讲过3句话,心思真的全用在学习上了。”刘三女牙说,等到上大学后,他才鼓起勇气写下十三页长信表露心迹。
本科开始,刘三女牙教授追随妻子的脚步,从东北到江苏再到湖北,攻读硕士、博士,俩人相互勉励,互相比拼,八年长跑最终修成正果。
“至情至性”是学生们给刘三女牙教授的标签之一,他对待个人情感的执着、笃定,也让大家深受感染。
对待学生,刘三女牙教授同样是真情流露。
“求学期间,刘老师不希望我们为了赚钱而做兼职,而是鼓励我们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靳燕燕介绍,刘老师总是通过补贴、奖励和资助的方式,来关心帮助每个学生。
对于好老师的定义,刘三女牙教授有着自己的标准,他认为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成长,用自己的进步带动学生的进步,在情感上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在专业上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人格的养成,从而实现学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