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

只有边远的草原没有荒凉的人生

江夏汉子刘国志:我为祖国献石油

刘国志(右)在工作中

刘国志检查抽油机状况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姜亮平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实习生 张先杰 刘迪一

身材壮实,声音洪亮,脸上总是带着憨憨的笑容,如果不是偶尔冒出的武汉话,刘国志俨然是一位地道的内蒙古人。

18岁离开家乡江夏,在锡林郭勒草原勤恳工作38年,今年56岁的刘国志,几乎干过石油开采中的所有工种。他说,为给祖国“献石油”,他从来不曾后悔漂泊半辈子。

日前,“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采访了刘国志,听他讲述“只有边远的草原,没有荒凉的人生”故事。

从南方水乡奔赴北国草原

举目四顾,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茫茫草原,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带给人一种想要策马奔腾的欲望。

1985年夏天,18岁的刘国志中学毕业,第一次离开家乡武汉市江夏区保福乡新生村周刘湾,来到17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小生活在梁子湖畔的他,被广袤的草原深深吸引。不过,异乡很快给了他一记下马威:相比蝉鸣四起、蛙声一片的南方水乡,北国草原的夜晚狂风呼啸不止。第二天起床时,因气候干燥,他的嘴唇开裂了。

但他没有时间调整,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二连勘探开发公司领了保安制服,负责看管公司的生活物资。第二年,他被调到二连公司位于河北张家口的中转驿站,当起锅炉工。

转眼2年过去,1987年9月,刘国志被选拔前往华北石油技工学校,学习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刘国志说。因为学习刻苦,成绩出色,他被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

不怕吃苦的年轻班长赢得尊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词里的草原,令人无限神往。但在石油工人眼中,草原还有另一副样貌。10月以后,锡林郭勒便进入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经常会有沙尘暴、雪尘暴等极端天气。为了保证石油正常开采,石油人需要与恶劣的气候抗争。

1990年3月,正值锡林郭勒最寒冷的季节,刘国志从华北石油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蒙边界的二连勘探开发公司作业大队。他和技工学校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作业队,分为4个班,他任其中一个班的班长。

作业队被称为“油井大夫”,主要负责排除油井故障,保证原油正常开采。在过去,油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钻井苦,勘探累,又苦又累作业队。”

“作业工每天围着井口转,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冰。遇到故障,一顿操作下来,只有牙齿是白的。”刘国志回忆。当时他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在野外工作,干完一天的活,队员们经常累得直接躺在草原上沉沉睡去。

起下油管是作业队的主要工作之一。当时机械化程度较低,只能依靠人工在井口缠好麻绳利用轮滑操作。作为作业班长,刘国志总是第一个冲向最脏、最累且风险最大的主井口起下油管。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强硬的工作作风,这位身高1.68米、体重50公斤的年轻班长,很快赢得队员们的认可和尊重。“当时队里大多是大高个,我是最瘦小的。但我很珍惜这份工作,一心只想好好干。”刘国志说。

不服输的“戴狗皮帽子敢死队”

1989年冬天,进入全面开发阶段的二连油田,抽调骨干组建了一支抢险突击队。在阿一联合站突发管线穿孔抢险过程中,面对原油外泄,突击队员们连续奋战10个小时,一个个成了“油人”“冰人”,终于排除故障。因为队员们都戴着狗皮帽子,“戴狗皮帽子敢死队”声名鹊起。

还在华北石油技工学校上学时,刘国志就被“戴狗皮帽子敢死队”的故事深深感动。来到作业队,他总是以此来激励自己。

刘国志和同学们到二连勘探开发公司作业大队前,大队只有2支作业队,队员都是久经历练的老员工。而刘国志所在的作业三队,则是清一色的“学生兵”。

“别看我们年纪轻,但从来不服输。”刘国志回忆,“他们能干的,我们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好。当时作业大队举行起下油管比赛,别的队起下100根,我们就起下110根。我们就是一支‘戴狗皮帽子敢死队’!”

一次,油井发生溢流,刘国志带着作业班冲上去抢装封井器。虽然经验不足,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很快装上了封井器,化解了危机。

刘国志虚心好学,工作间隙,他经常拿着油井管柱图,向其他作业队的老队员请教。“我是班长,得更懂技术,学会安全生产管理。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刘国志长叹一口气说。

那是刘国志刚到作业队的第一年。一个深秋的夜晚,因为操作不规范,他的一名同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此,刘国志的心中,安全生产的弦时刻绷紧着。

1993年到2004年,因工作需要,刘国志先后做过油管修复工、配液工、注水泵工。“这让我更加全面了解了石油开采的过程。”他说。

像父亲呵护孩子般呵护抽油机

7月的锡林郭勒草原,正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时节。位于东乌珠穆沁旗的乌里雅斯太采油作业区雅斯联合站周边,一座座抽油机不停地工作。

联合站副站长刘国志带着同事例行巡检。他仔细检查油井运行情况,查看井口压力、抽油机皮带、配电设施等是否正常。“要像父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它们。”刘国志笑着说。

刘国志对抽油机有着特殊的感情。2004年,他被调到二连分公司工程大队,从事抽油机安装工作。近20年里,他和同事们至少安装了160座抽油机。

刘国志的左大拇指短了一截,这是一次事故留下的印记。“要不是我反应快,整个大拇指就没了。”刘国志说。一次安装抽油机时,因为撬杠打滑,他的左大拇指受到两个平衡块的挤压。到了医院,医生建议锯掉手指,被他一口拒绝。“后来只要快变天了,伤口处就会隐隐作痛,比天气预报还准。”刘国志打趣道。

38年来,刘国志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他一直保持着孜孜不倦学习的习惯。“他文武双全,不仅能冲在一线,管理办公室文档材料的工作也做得很好。”乌里雅斯太采油作业区雅斯联合站党支部书记牟桂娟说。前几年,单位开始建设标准化战队,需要建立一些文档性资料,不太会使用电脑的刘国志从头一点点学起,不懂就问站里的年轻人,最终可以独立完成资料整合工作。

“就像年轻时不服输一样,现在也不能服老,得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然怎么带好年轻一代石油人呢?”刘国志说。

■ 记者手记

只有边远的草原

没有荒凉的人生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看着一座座抽油机日夜不停转动,刘国志总会洋溢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自豪感。

18岁离开家乡,在茫茫草原上,石油工人刘国志一干就是38年,他乡已成故乡。只是每当想起远在武汉江夏的年迈父母,他才会恍然发觉,自己还是一个游子。

他说:“只有边远的草原,没有荒凉的人生。”还有几年就要退休的他,从来不曾后悔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漂泊半辈子。

刘国志是成千上万石油人的一员。为了石油,他们长期在野外勘探开采,与极端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向每一位石油人致敬!

--> 2023-07-14 只有边远的草原没有荒凉的人生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33901.html 1 江夏汉子刘国志:我为祖国献石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