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霞 蓝天
《兴会烟霞——周石峰中国画作品展》正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
周石峰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武汉出生,在武汉求学,曾在湖北省美术院从事中国画创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周石峰参加了全国不少重要的中国画展览,曾以“轻烟山水”引起画坛关注。近十年移居北京工作和生活之后,他又将京城的金瓦红墙与北方文化的厚重雄强,吸收在了中国画的创作中,再看他的作品——霞光扑面,此次展览取名为“兴会烟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称之为:“呈南方山水之氤氲,显北方山水之骨架,散淡与奇构形成笔墨世界的幽远。高渺的诗章,传统的勾勒皴擦,化为其个性表达,并融入新的图式,洋溢着新的审美气息。”
十年后的汇报
周石峰作品“回家”
周石峰退休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此次展览,是他退休后首次携百余件作品,回到家乡展出。
周石峰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这十年我回武汉比较少,很多朋友关心或者猜测我现在在画什么,作品跟以前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次展览就是跟家乡的同行和朋友做一次汇报。”
在6月1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致辞:《兴会烟霞——周石峰中国画作品展》是武汉美术馆地域文化梳理系列个案研究展的延续,此系列展以个展的方式,推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汉籍艺术家,通过展览与学术研究的方式,为观众和研究者呈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成果,使之为丰富荆楚文化研究成果,提供新的内容。
陈勇劲说:“‘烟和霞’是贯穿周石峰先生当前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他不断地在云烟、霞光中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诗意般的笔墨世界里,搭建自己的栖息之地。江湖相期、烟霞相许,我们期待着周石峰先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创作有突破
体现湖北艺术家
在北京的发展成就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乃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周石峰先生是一位很有情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人的视觉印象很含蓄,但又很准确地表达了他想要表达的艺术内涵,能够进入到他的情感。作为湖北走出去的画家,能够回到湖北办展览,是回馈湖北的观众,同时也能够让湖北的艺术家感受到湖北的艺术家在北京的发展成就,把楚文化的基因传播出去。”
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说:“周石峰先生曾经和我有十几年的同事经历,他那时是湖北省美术院的副院长,因为在中国画创作上的成绩,后来调入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这十年来,他的艺术成就一直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周老师从他中年时期就有了鲜明的艺术探索方向,他师古人、师造化、师内心,共同构成了他今天山水画创作的面貌。”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罗彬说:“我们一步步看到周石峰的艺术从‘轻烟山水’走到‘兴会烟霞’,他选择以淡墨、轻烟为切入点,在艺术品位上占据了一个高位。他去北京的十年,在作品的色彩上有突破。在周石峰这一批画的色彩中可以看到很浓的当代印记,且这种印记又是铺陈在传统的水墨轻烟的审美情趣上,所以形成了既传统又当代的一种观看感受。”
足迹遍布全球
写生是艺术家的终身功课
武汉美术馆展览策划部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张文博介绍:本次展览沿用了周石峰先生2022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名字,在展览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生,这里面最早的一件作品为1980年的《庐山写生》,最近一次写生为2023年,其间横跨了43年,画家通过写生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可以说写生是贯穿艺术家一生的功课。从本次展览的写生名称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足迹不仅局限于国内的大山名川,还远赴英国、意大利、罗马等地;第二部分是2013年之前周石峰先生在武汉创作的“轻烟山水”阶段,此部分展出作品集中创作于2000年前后,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笔墨语言的转变和绘画风格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为北京十年创作的集中呈现。此阶段周石峰先生一方面重新认识传统,深入经典;一方面建构自己的笔墨语言,将朴素与绚烂共美的审美理念融入创作,使画面呈现烟霞共生、雄秀共存的意境。
本次展览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国画学会、武汉美术馆、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青岛澜湾美术馆主办。周石峰向武汉美术馆捐赠了作品《春峦响雪》。展览将展至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