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李爽 实习生 闫佳瑶
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通过“5G+院前急救”,武汉市急救中心为急救体系装上“智慧的大脑”,只为架起生命的桥梁,全力守住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武汉市急救中心在党建引领下,按照“全国院前急救高地”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武慧救”品牌,推进院前急救工作高质量发展。
分级调度
弥补急救“空窗期”
5月19日7时18分,武汉市急救中心120调度中心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周游迅速接听。电话那头,一男子声音慌乱地求助:“救救我老婆,我喊不醒了。”确定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周游调度距离最近的救护车出发,并在线指导心肺复苏。“在线通话”6分39秒!周游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命时间。
一秒关乎生死,一瞬担负生命。每一通120电话响起,面对的都可能是一场“生死营救”。多年来,武汉急救人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仰融入血液,先后涌现出“生命接线员”刘清、“充值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的谭娇龙、“地毯式搜索医生”石昌润、机智处理“无声呼救”的王亮等先进典型,获全国网友点赞。
海量的求救电话,如何精准识别?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旺祥介绍,2013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投用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电话指导急救。调度员通过标准化流程向报警人“提问”,迅速判断病情,按病情或受伤程度分级调派,并将患者信息同步发送至急救人员,以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急救准备。派车后,调度员不会挂断电话,而是指导求救者或家属现场自救,让急救从电话接通后就开始,使院前急救“节点前移”,弥补了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
智慧急救
打造“10分钟急救圈”
6月16日,武汉市急救中心国博急救站正式揭牌启用。截至目前,武汉市急救中心建设急救站点已达91个,含水上急救站3个,“空-地急救站”2个。
“快速反应,必须有密集的急救网作为支撑。”江旺祥主任介绍,武汉正在有序、持续织密急救网,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且立体院前急救网络初步形成。在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该中心做到了接警后平均2分58秒就派出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仅10分17秒。
分秒必争,是急救人的常态。为缩短院前、院内之间救治时间,该中心打造“患者上车即入院”的全新诊疗模式,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将医院急诊科“前移”至救护车上。如今,武汉百余台救护车上安装了5G移动基站网络,并与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信息对接,实现急救中心、救护车、院内三方急救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这是武汉市急救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的缩影。目前,独居老人、聋哑人等特殊群体在突发疾病无法自主求救时,可在手机上一键报警、精准定位,最大程度地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救”在身边
打造急救培训“湖北样板”
为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打造“社会大急救”格局,武汉市急救中心积极开展急救知识“六进”等公益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培训、急救知识宣传百余次,覆盖人群近万人,打造了急救知识培训的“湖北样板”。
今年5月17日,为了让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最大程度发挥效用,在武汉市卫健委的指导下,武汉市急救中心组织召开AED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会,就AED地图更新、AED使用信息统计等做出具体要求。自2021年起,随着AED在各个公共场所安装到位,武汉市急救中心也在市民之家、中山公园、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多地开展心肺复苏术与AED使用培训,努力传播急救知识的种子。
除了走出去,武汉市急救中心还将培训“请进来”。该中心建成的急救培训基地项目,有VR立体救援、虚拟仿真训练、自然灾害自救互救及心理危机干预等项目,通过好玩、有趣的游戏、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大家边玩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