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蒋现永 田火霞 赵林 实习生 闫佳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3年,矗立于墨水湖畔的武汉市汉阳医院将迎来建院70周年。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医心厚泽,一代代“汉医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护佑一方百姓健康。
该院院长肖军介绍,医院新建的医疗综合楼将于今年底前投入使用,这是医院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加速跑,也是向“区域医疗高地”建设目标的奋力搏击。在医院大建设期、大提升期、大发展期,将继续凝聚奋进合力,以医疗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开创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跑出技术创新“加速度”
聚焦疑难危重患者救治
从“武汉市重点专科”到“湖北省重点建设专科”,泌尿外科团队不断锻造医疗技术,聚焦泌尿疑难危重手术,用硬核实力跑出学科发展加速度。近年来,这支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了手术“微创、无痛、快速康复”。
32岁的王女士(化姓)被泌尿系统疾病折磨了4年。她说,因为尿频、尿急,她每天离不开厕所,十几分钟要跑一趟,排尿时下腹疼痛,整夜无法入睡。辗转湖北、广东、江西等全国多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王女士被磨得瘦成了皮包骨,身高162厘米的她,体重不到40公斤,情绪一度崩溃。
在汉阳医院泌尿外科,董锐主任问诊时发现蛛丝马迹: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类似菜叶的细小絮状物,这为诊断提供了关键线索,可能是罕见的肠道膀胱瘘。董锐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通过膀胱镜、宫腔镜、直肠镜三个镜子同时探查,再加上膀胱造影发现腹腔有少量造影剂外漏,终于证实了这一推测。
董锐主任说,由于肠管中带菌的肠液漏入膀胱,持续刺激膀胱,导致膀胱疼痛且渐渐“减容”,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如果不细致排查,很容易延误治疗。6月中旬,泌外团队联合胃肠外科团队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认定为回肠膀胱瘘。在分离互相粘连的脏器,切除部分病变的肠管和部分膀胱后,再修复膀胱瘘口。术后病检提示是罕见的克罗恩病导致的回肠膀胱瘘。
“克罗恩病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肠管与邻近脏器粘连、穿孔,形成瘘道。但发生肠膀胱瘘更罕见,病因诊断明确实属不易。”董锐主任说。目前,王女士的症状明显好转,尿量正常、尿液清亮。待稳定后,她将开始克罗恩病的治疗。
“尿频尿急看似很常见,但背后的原因却错综复杂,对团队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董锐主任表示。作为湖北省医学会授予的“湖北省泌尿外科疑难疾病会诊中心”指定单位,董锐和团队聚力技术创新,尤其在复杂泌尿系结石及一体化防治,泌尿系肿瘤根治和全程管理,多种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肾上腺疾病等诊疗上,都走在了武汉市前列,该会诊中心已连续近十年为泌尿系统疑难疾病患者解除困扰。
以患者需求为中心 刷新脑血管开通新纪录
上周,48岁的刘先生(化名)突然吐词不清、一侧身体瘫痪,家人拨打120将他送往武汉市汉阳医院急诊科。当即,坐诊的神经内科医生开启绿色通道,急诊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此时,距患者出现症状已有3个小时,神内团队紧急进行溶栓治疗,30分钟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如果再延误,将错过治疗最佳时机。”该院神经内一科主任朝浩教授说。
挽救脑卒中患者,是争分夺秒和死神抢生命。汉阳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深知一分一秒的重要性,率先在武汉市属医院设立神经内科急诊,专家24小时坐诊。也就是说,如有脑血管疾病患者前来就诊,专科医生第一时间诊断。如发现脑卒中,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进行静脉溶栓,或介入手术动脉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手术等,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如今,对于卒中需紧急溶栓的患者,从入院到注入溶栓药物,该院平均时间提速至40分钟左右,最快仅20分钟,大大短于国内指南要求的60分钟。该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尹晓新教授介绍,作为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团队一次次突破生命极限,挽救危重患者生命,成绩在武汉医疗圈有目共睹。同时,该院“卒中中心”由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牌,也是武汉市卫健委首批授牌的“高级卒中中心医院”“静脉溶栓推荐医院”和“动脉取栓推荐医院”,并纳入“武汉市卒中急救导航地图”的定点医院。
“神内团队不仅做患者‘守护者’,更以患者需求为内核,推进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朝浩主任表示,当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他将和团队拓展学科建设,聚焦认知障碍与神经变性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解决老年群体的痛点问题,引领学科在区域内的创新发展。同时,该院神经内二科主任王朝晖教授也表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症、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颈椎病及各种严重中毒、中毒性脑病等疾病,神经内科团队都手到擒来。
搭建区域救治网 畅通“救心高速路”
在武汉市汉阳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几幅证书格外醒目:国家认证胸痛中心、房颤中心、湖北省人民医院专科联盟、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分中心、江洪团队工作室……这些国家级、省级认证的背后,是守护生命健康防线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作为武汉市重点建设专科,心血管内科在杨国康主任的带领下,打造了一支24小时待命的硬核“救心队伍”,他们和时间赛跑,让救治流程再优化,在区域内搭建了一张心梗救治网。
70岁的韩爹爹(化姓)家住汉阳,前不久他约上老友打麻将,赢牌时胸口突然剧痛后晕倒。恰好社区工作人员也在附近,立马意识到可能是突发心梗,赶紧拨打120将老人送至该院胸痛中心。
在送医路上,老人心电图等数据实时传输至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医生5分钟内赶到现场,并第一时间作出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当即,医院启动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至介入导管室。通过急诊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老人是右冠近端100%闭塞。在与家属沟通后,心血管内科团队紧急手术植入支架,开通血管。
据悉,老人从进医院到开通闭塞血管的“门球时间”仅25分钟。“我们希望能再快一点,为患者抢出宝贵时间。”该科主任杨国康教授说,这是影响心梗患者预后的关键,哪怕只是早一分钟。到汉阳医院救治的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再通的平均DToB时间均达到国家规定的90分钟以内。
“不仅要治,更要防患于未然。”杨国康主任说,提高公众的院前急救意识,对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的上下联动意义重大。近年来,该科定期走进汉阳周边社区进行义诊、培训,帮助大家提高疾病的判断能力,并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推进资源下沉的同时,向上有先进技术兜底。该院心内科专家谢彬表示,该院与湖北省人民医院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全流程互通。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可“手术台-手术台”无缝对接,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