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6日

数字赋能武软更“潮”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周思思

6月19日至20日,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现场展示环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所展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得到了参会代表们的肯定。

——身处数字化社会,数字素养开始成为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和首要技能。身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主打“光谷牌”、服务“武汉造”的武软早早感应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提出培养创新型数字工匠的理念,大批既有振兴民族工业情怀又有技能报国志向、既有专业技术背景又有数字化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由此涌现。

学生都习惯“数字+”

6月初,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逐梦者联盟”代表队在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事中再获全国一等奖,他们制作的机器人有个鲜明特点:数字+。“比如说我们给参加移动射击赛的机器人‘飞将军’用上了视觉识别技术,让它能全自动目标瞄准和全自动射击角度调整,击打目标物时便能高速高精度,这比传统的手动锁定操作简便多了。这是我们的独门秘籍。”队员、武软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大一学生赵坤说。

5月底在第七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襄阳站)夺得电动组全国一等奖(本科、职校同组)的武软“光谷之翼”车队也说,“数字+”超赞。第一次制造电动巴哈赛车参赛的队员们说:“这次我们相当于从零起步。依托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积淀,我们试着用上了数据分析、数字化设计及诊断工具等,不仅提升了车子的质量和技术性能,还大大缩短了设计制造周期,避免了不必要的返工损耗。”

这些都不是巧合。近年来,顺应光谷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趋势,武软全面推行以“数字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为框架的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将数字化元素及时融入教学,在此前的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强、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强”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数字、工匠、创新等特质的培养力度。之后,老师们都发现,学生们在遇到难题时,会习惯性地转向“数字+”渠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新增了“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自此,武软电子工程学院学生连拿两次第一名,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赛项中,计算机学院学生近三届拿到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你很难想象这两个赛项有重叠——‘嵌入式’比赛中会考到‘机器视觉’,但我们的学生都学过。因为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只要岗位有需要,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能上同一门数字类的‘小通识课’,像在工科类专业,我们就普遍开了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制造导论等信息素养类课程。”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万国邦说。

全面落实“学以致用”

武软近五年的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留在湖北就业创业的比例超过75%,留汉比例也超过60%,其中,又有大半留在了光谷。

因此,武软一贯围绕服务光谷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已建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5大专业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个专业获评国家级骨干专业,近年来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核心,增设大数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专业,学校专业结构数字化特征更加凸显——近20个专业对口“新基建”、智能制造、大健康等相关产业,以为武汉乃至湖北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数字化高技能人才支撑。

新专业、新内容如何能赶上新时代的趟,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武软用了朴素而有效的方法:从就业岗位“干什么”倒推学习阶段“学什么”,通过对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融合专业课程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以模块化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创设真实工作场景,改革教学方法,实行课堂革命。

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学习情境设计确定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模块、任务或单元进行课程分层建设,组建结构化课程;根据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达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基于岗位需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和“1+X”证书标准,实施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各项专业技术能力逐步提升。

武软的强势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周雯说,通过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竞赛课程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调整与组合,按照新的技能大赛内容和要求重新编排教学单元模块,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恰当衔接。专业在投入高水平专业技术技能竞赛的同时,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关注重点,在取得优秀的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的同时,弥补了原有课程体系的缺漏,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愈发明显。

对此,学生和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调查数据显示,武软2022届毕业生目前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72.99%,工作适应度为98.97%;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培养质量满意度为99.59%。

老师们也是“弄潮儿”

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武软的老师们回以一个字:学。

武软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主任高淼,曾获湖北省工匠杯比赛智能制造赛项一等奖、湖北省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湖北省人社厅授予的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技能大师称号。她带领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共获得20多项省市级奖项,其中西门子杯工程实践赛项还拿到了国赛特等奖第一名。“其实刚进校的前五年,我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不突出。所以我把课余时间都泡在实训室,跟堂学其他老师的所有课程,学了就动手练。企业挂职锻炼、寒暑假实习,我总是特别积极。”高淼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得是活水。

“我们有许多老师都是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赤诚的爱。学校也努力搭建平台,让老师们加速成长。”武软人事处处长尤小波说,学校加大力度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400余名教师参加企业锻炼、专题研修、职业院校素质提升计划等各类培训,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从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知名企业中先后柔性引进9名湖北产业教授、湖北省调酒技能大师王勇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李高建教授,并加速引进博士人才。

“我希望能将科学前沿的技术带给学生。”武软生命健康学院教师、石彬博士说,2021年他到校工作后,学校便在武汉市药物增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内高职院校唯一)为他设实验室,全力支持他开展科研创新工作,2022年他就获批武汉市科技局知识创新曙光计划项目资助,并发表一篇生物制药领域SCI论文。

种种对自我的高要求,源自武软对自我的高期许。“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5所左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作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湖北省‘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A档),我校要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蜂说。

--> 2023-06-26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31912.html 1 数字赋能武软更“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