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5日

上影节论坛把脉中国电影

科幻影片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上海电影节举办的论坛 图片来源:电影方公开资料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发自上海

电影节除了有参赛作品、新片发布、明星助阵、佳片放映等单元,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举办电影论坛。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自6月9日开幕至今,金爵开幕论坛、陈可辛大师班、科幻电影主旨论坛、青年电影人论坛等电影活动陆续亮相,把脉中国电影,支招影人创作,为电影界留下丰富的前人智慧。

口碑不好更伤害导演

每年上影节都会邀请一位重量级电影人举办大师班论坛,今年它的选择是著名导演陈可辛。

陈可辛导演入行近40年,执导了17部电影,还担任了近40部电影的监制。他的作品既有高票房大卖之作,也有拿奖到手软的高口碑电影。除了自己做导演,他还致力于扶持年轻后辈,为多位有潜质、有才华的新人导演保驾护航。

在回溯自己与电影的缘分起点时,陈可辛深情地回忆起了父亲。他分享说,他的父亲是一位不算太成功的电影人,但每天回家都会津津有味地和儿子谈论自己的工作。看着活在热爱里的父亲,陈可辛的心里也悄悄种下了电影的种子。于是,陈可辛上大学时原本是学酒店管理专业,但一个学期后就耐不住骨子里的电影基因,转到了电影专业。

童年的经历对陈可辛影响很大,“我可以活在很残酷、很困难的境遇里面,但我有很温暖的信念,也相信明天会更好。最近大家常讲一个词‘温暖写实主义’,我是特别相信这个‘温暖写实主义’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陈可辛的作品表里,《金枝玉叶》《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电影,都是能在时光里“留得住”的佳作。细数这些“孩子”,陈可辛表示,《甜蜜蜜》是他拍得最舒服的一部戏,因为创作环境足够自由。

“当导演,最重要的核心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陈可辛说,“在坚持信念的过程中,总会有人不停地打击你,从投资方到演员、明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每个人来都可能把你带偏。导演就是一个把所有人‘码’在一起去创作、去做选择的人。”

电影市场时刻在变,陈可辛说他也会在遵循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随机而变,“你要坚持那些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部分,因为一改变,那个电影就不会好看了。相比一部不卖座的电影,口碑不好更伤导演,因为观众会记住一辈子的。”

陈可辛坚信,中国有很多很多的好故事值得拍,“我们应该把中国的故事,拍到全世界都要看。我们不要拍一些为了讨好他们的、固定的中国形象的东西,这样的话就没有进步。”

科幻电影本土化是趋势

科幻电影,是本届上影节重点关注的类型。过去几天,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电影科技论坛等活动陆续举办,郭帆、陆川、张吃鱼等中国科幻电影的主力创作者齐聚论坛,共同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当下谈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平在论坛上表示,《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已经成功脱离“西方科幻电影的范式”,变成了百分百的“中国制造”,“这不仅仅是指很多科幻电影的技术实现了本土化,也是指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电影的核心。”

马平认为,科幻电影本土化是大势所趋,“只有真正地实现了本土化,中国科幻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位置。”

凭借《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跻身一线导演行列的郭帆,是本届上影节上的大忙人,获邀参加了多个电影节活动。在出席科幻主题论坛时,郭帆一再强调,“当我们都开始拥抱科幻电影的时候,不能忘了:电影的核心只能是情感,而不是概念。”

郭帆说他最近接触了很多年轻的创作者,也听他们分享了很多科幻电影项目,“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关注的都是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也就是说,让他们兴奋的是技术。但我们不要忘掉,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

郭帆强调,如果一部科幻电影中的技术与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沦为了科普。

正在为新作《749局》忙碌的著名导演陆川,也在上影节科幻电影论坛发声。他认为,科幻电影的使命和思考,应该是“严肃而又真诚地探讨人类的发展”。陆川注意到,从科幻电影史上来看,绝大部分科幻电影都是灾难片,这无疑折射了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对科技发展的焦虑,“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这个世界、或者统治人类甚至摧毁人类?科幻电影的本质是严肃的,因为它要直面人类对自身发展、对未来世界的焦虑和恐惧。”

--> 2023-06-15 上影节论坛把脉中国电影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29181.html 1 科幻影片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