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8)班 赵弈鑫
最近,微博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一则旅行见闻,描述了其旁观的一次经历,对其所见如此“松弛”的家庭关系发出感慨,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松弛感”这个概念上。
何为“松弛感”?在原语境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让人感觉舒适柔和、极具包容性的氛围。犯了错的成员不被一味责备,而是被谅解。“松弛感”是具有感染力的,因为只有当被包容的成员自发地将其感受到的“松弛感”再次传递给他人,才能使周围都充斥着良好的氛围。
在当今节奏快、竞争激烈的社会,“内卷”成为常态,从“双减”政策到席卷全网的“松弛感”,无一不是对大众迫切渴望缓解焦虑、拥有轻松生活的投射。古有追求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今有逐浪“松弛感”的普罗大众——或许这个类比不太恰当,毕竟后者毫无雅兴可言——但其本质都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就像前不久走红的“二舅”一样,对“松弛感”的追捧也只是众人对于治疗精神内耗的又一次尝试,可惜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这个怪圈。人们渴望摆脱挣扎于奋斗与躺平之间的那个旧我,蜕变出一个自信自强、永远处变不惊的新我,而顺势涌出的“松弛感”,似乎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飞跃的途径。
然而,随着“松弛感”渗透了社交网络,相关讨论开始偏离对其追求的内涵。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松弛感”,“真的建议女生培养松弛感”“关系中的松弛感有多重要”等富含“流量密码”的“速溶鸡汤”已经占据了这个话题。相对地,对于松弛感真正内核的讨论则是少之又少。这使网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一轮焦虑,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不松弛”,开始盲目追崇“松弛感”。然而,对“松弛感”的追求,难道不也是“不松弛”的体现吗?
有自媒体分析,“所谓松弛感,其实是有钱、有资历、有很多选择,经过长期积淀才能给人带来的安全感”,人人都追赶着“松弛感”的浪潮,但究竟又有多少人真正具备获得“松弛感”的底气呢?那些使劲儿想给自己裹上一层松弛感的外衣的人,面对的现实只是一个必须奋力前行,时刻保持精神的紧绷,不留后路的决绝,向着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工作步履不停,才能获得心中所愿的人生。
作为这样普通的芸芸众生,或许我们永远都会对可望而不可即的“松弛感”抱有天真的推崇,但无论松弛与否,都无法否决掉奋斗的意义。
点评:本文前半部分从流行话题的原语境导入,对其包容属性进行定位、阐述,接着分析话题流行的时代成因、话题折射的社会心理,议论有纵深感;后半部分一个“然而”笔锋一转,别开生面,剖析了本为真实时代情绪的“松弛感”在社交网络上被异化、浅表化的怪象,议论不乏批判思维。
——武汉外国语学校 张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