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为等一朵祥云,王决心错过了最佳婚期……王决心催促老爹王永泰赶紧定下来,王永泰一咬牙,将婚期定在了正月的‘破五’那天。尽管老人提心吊胆,还是往好处想,如果九朵祥云聚拢过来,合成一朵,天空里就会闪闪发光。”三卷本、117万字的小说《白洋淀上》以“九朵祥云”的美丽传说开篇,大清河、萍河等九条河从王家寨入白洋淀,“九朵祥云”代表着白洋淀王家寨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鲁迅文学奖得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的新作《白洋淀上》,为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首部作品。小说将白洋淀的人文历史与雄安新区建设带给白洋淀人的震荡及改变,巧妙融合,展现白洋淀不同社会层面大小人物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命运。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围绕《白洋淀上》,专访了关仁山。
从《雄安雄安》到《白洋淀上》
记者:《白洋淀上》的创作和构思始于什么时候?
关仁山:构思始于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当时小说的名字是《雄安雄安》,出版时改成了《白洋淀上》。刚刚到白洋淀,创作上一筹莫展,后来开始深入生活捕捉灵感。与渔民一起打鱼聊天,读当地的县志。之所以与农民生活没有隔膜,就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乡村,参加过各种艰苦的劳动。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生活是哪一部分,怎样高于生活,又高多少?怎样透过现象看透生活的本质?这是涉及到作家的认知能力、文学功力和想象能力。
记者:写新时代大主题的难度在哪里
关仁山:离现实太近了,这也是审美距离。如何通过繁杂的现象看到生活本质?如何艺术表达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想写一部时代生活的长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全貌,写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让我兴奋,又让我觉得非常困难,白洋淀人民火热沸腾的生活如何转化成文学的意象?我开始写了一个三万字的提纲,提纲出来,朋友读了不满意,我自己也否了这个提纲。我就开始读书,一边读书一边走进生活。机会终于来了,到雄安采风,我认识了白洋淀的朋友阿民,他是基层作协主席,也是诗人,他和安新文旅局王家梁局长带我走进了水村王家寨。
过去与现在都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记者:《白洋淀上》将白洋淀深厚的历史,和雄安新区的建设放置在一起写作,您是怎么找到历史上白洋淀人和新时代白洋淀人之间的精神共通点的?
关仁山:如果不熟悉白洋淀的历史,就无法写好今天乡村的意义,也无法写出新城市的未来,更不好把握这里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这方土地有荆轲出发的古秋风台,根性是侠义、信义和德孝。历史怎么真实而艺术地表达?在等待新区规划建设的时候,我走进了白洋淀的百年历史。历史像一个迷宫,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了我,激发了艺术想象。听说白洋淀有几个百岁老人,发现铃铛奶奶原型的时候,我几乎彻夜难眠。白洋淀是红色的土地,更是英雄的土地。
铃铛老人是一位传奇人物,她1912年出生在圈头村,鱼丸世家,她父亲是党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砸盐店、斗渔霸“翻波浪”中成长,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她嫁给王家寨的渔民大抬杆,开鱼丸店,为雁翎队搞情报,抗日战争被日寇抓到高阳,被土匪许大彪所救,为了营救众姐妹,她被迫嫁给许大彪当了曲阳虎头山的压寨夫人,动员许大彪投奔抗日部队。她与雁翎队队员水上飞、大抬杆等人一起保护八路军孩子立了功,光荣入党,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日寇投降,她在村里搞土改,斗争地主恶霸,砸冰窟运粮食支援平津战役前线,许大彪死后铃铛与大抬杆复婚,当了村支书,婆婆邢荷花瘫痪的时候,铃铛毅然辞去支书精心照顾瘫痪十九年的婆婆。
写人,写人的命运,写新时代错综复杂的人的关系。历史与今天总是有着神秘的契合。这些历史故事,与今天新时代的雄安建设是有精神链接点的,《白洋淀上》里王决心、乔麦等新人才有底气、根基和精神的磁场。有了这种传承,王永泰、王决心、乔麦和赵国栋等人在物欲激荡中能够坚守初心,在诱惑面前不迷失自我,在新区建设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肩挑大任依然淡定谦和,无论何时都不失农家本色。这些人物身上,有一种质朴健硕、勇于担当的燕赵文化气韵。
作为《白洋淀上》这部小说的序曲,我的另一部小说新作《白洋淀上前传》,也已出版与读者见面。
时代巨变中,农民新人快速成长
记者:小说中王决心、乔麦两个人物形象比较牵动人心,读者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感和同情。这两个人物,是怎么得来的?
关仁山:王决心和乔麦,是白洋淀重要人物,也是时代的新人。
新人的特质是什么?除了勤劳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我经常观察这样的新人。社会上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如王决心、乔麦等。王决心与朱环的爱情失败以后,陷入了苦闷。王决心热爱王家寨,但是他不愿重复父辈的命运,在村里打鱼、劳动、挣扎和奋斗,后来成为有信仰的央企工匠,我们看出他蜕变的轨迹。
还有乔麦,也是有血有肉、有眉有眼的真人。走出王家寨以后,她的创业涉及土地和粮食。关于农村土地粮食生产问题,(我在我的农民三部曲中有了一些描述,但在《白洋淀上》,又往现代农业跨了一步。)新人形象在生活中可能找到原型,但是这个生活的原型需要艺术加工、想象、再创造,塑造出来的人物还必须能够在这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些新的元素,这就是创造的力量。(乔麦在千年秀林与腰里硬的斗争,乔麦在萍河流转土地中与各种势力的较量,还有在粮站为农民卖粮的义举,还有她靠个人魅力吸引来了科技专家,最后又忍痛献给国家。)这样的思想感情历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农人的诞生,她由虚幻变成了鲜活的人。
记者:在卷1中,王决心、乔麦还活得很艰难,到了卷2、卷3,感觉他们的成长有点飞速,您是怎么考虑的?
关仁山:小说在新时代五六年的时间里展开故事,王决心、乔麦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按照普通农村生活常理,时间长度有些紧张。但是,雄安新区的建立,白洋淀猛地成为热点,它不再是封闭的世界,中国速度让人物裹挟进来了,人物命运的巨变是合理的。
农民在新时代已经成了“广阔”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方式、经验形式和情感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只是文化的根脉不能完全与历史相剥离,尚未走出“农民性”,这种蜕变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面对城市化的崛起,面对新城市,承受着各种力量的塑造。像乔麦、王决心这样的能人、新人快速地成长了。当然,也有人觉得新城市、乡村振兴与自己无关,比如村里的王永泰、老顺子、姚哈喇等农民,内心是矛盾的、忧虑的,他们依赖旧有的经验对未来有恐惧有疑虑。
已经有影视公司着手改编电视剧
记者:写正在进行的雄安新区建设的《白洋淀上》和您之前写过的《唐山大地震》,哪一部小说更难写?
关仁山: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是有纪实色彩的长篇小说。如果说哪一部难写,还是《白洋淀上》写作困难一些。这部作品规模大,表面看是农村题材,实际又不是传统乡村题材,这样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书写,以往没有固定的经验,需要在语言、结构、故事架构和新人塑造上有所创新。
记者:《唐山大地震》改编为了影视剧,《白洋淀上》目前有改编影视剧的意向或计划吗?
关仁山:影视改编是必然的,已经有影视公司着手改编电视剧了。电视剧要拍摄出精品,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剧本、导演和演员等等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