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1日

18年深耕血管介入,带领团队跻身呼吸医学“国家队”

他用心守护患者每一次呼吸

李发久主任(左一)带领团队研讨病情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伊蔚 王晨曦 通讯员 袁莉 刘望

5月11日,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在第15届中华医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上,点名称赞了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血管介入领域近年来所做出的卓越成绩。

作为省、市重点学科,医院龙头学科,该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李发久主任在带领学科发展道路上功不可没。他从救治咯血病人开始,到带领团队成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血管介入单元、从一年6台手术,到年诊治全国各地纷而沓来肺血管疾病患者近2000例。43岁的李发久,扛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旗,带领医护团队,向着国家级呼吸高地阔步前进。近日李发久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苦练内功

精研肺血管介入技术

李发久出身在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是一名中医,爸爸是外科医生,他自幼就立志成为一名像长辈们一样受人尊敬的医生。2005年,李发久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市第六医院,在多个科室轮转后,2007年,他正式进入呼吸内科,从此便与呼吸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做事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有进取心,是个不错的苗子。”2012年,时任呼吸内科主任李承红选派李发久到上海进修学习肺血管介入技术。在那里,李发久亲眼见证了微创的奇妙,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学好,带回去造福更多患者,于是他经常“泡”在导管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观摩专家手术,记下每一个操作步骤,反复练习。学成归来,李发久迅速在科室开展肺血管介入手术,该院呼吸内科成为全国第三家、湖北省首家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开展肺血管介入手术的科室。为了不断提升介入技术,他抓住一切机会“充电”,经常跑到外地听课,并全程录像,回来反复学习研究。

多年来精研不懈,如今李发久已将肺血管介入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全国的呼吸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带领团队创造多个“第一”:全国首家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血管介入单位、全国首建“咯血中心”、全国首创“双介入”治疗、全省首建湖北省肺血管疾病联盟……年诊治肺血管疾病患者1000余例,是全国少有的可独立开展肺血管全领域(体动脉、肺动脉、肺静脉、腔静脉)介入探索的团队。

恪尽职守

与患者同仁呼吸与共

“他做手术有独特的‘发哥’风格!”作为李发久的最佳搭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紫阳说:“李发久主任做手术以耐心细致著称,无论多么复杂疑难的手术,他都能做到科学处置、沉稳操作、止血彻底。他愿意‘吃’着射线,花上8到10小时,耐心地找遍每根病变血管。”

李发久在做手术时耐心细致,平时对待患者也是同样,术后为患者查体时他会先搓热双手、捂热听诊器,在查房后轻关房门,在出院时送上祝福。这些小事看似平常,李发久却坚持做了十多年,他让每一位患者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感受到尊重、温暖和爱。

“查房、门诊、会诊、抢救,李发久主任每天十分忙碌。”科室护士长王雪纯回忆,2022年末,新冠感染高峰来临,科室每天超负荷运转,三个病区加一个RICU一共收治了120位患者,科室最困难时面临一半以上的医护人员“战斗性减员”。“人手不够,他就顶上!”科室副主任陈实表示,为了保障患者的救治,人手最吃紧的几天,李发久挺身而出,带头顶班,连续72小时守在医院,与在岗的同事们并肩作战,不分昼夜坚守在岗位上,一直撑到“倒下”的同事一个个返岗。

敬畏生命

把每台手术当第一台

陈先生今年51岁,家住咸宁,今年五一假期前他突发两次大咯血,先后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完全止血,5月1日,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检查发现他的肺动脉上长着一个直径5毫米的动脉瘤,已经破裂,情况异常凶险。当晚凌晨1点,李发久带领介入团队立即进行急诊手术,采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入路的血管介入术,顺利地将血管瘤夹闭。术后陈先生出血停止,转危为安。

“饿得、站得、耐得”是李发久总结出来的必备“三得”,他笑言,逢过节必手术,他们已经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在手术室里度过,“节假日,对我们而言更多意味着责任!无论做过了多少台手术,都要把每一台手术当作自己的第一台。”李发久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医学事业的尊重。

现如今的李发久仍忙于科室管理、危重症患者救治、科教研学等,他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呼吸危重症疾病持续深入,将成果转化为临床,提高呼吸重症患者预后。“能治好患者,再辛苦都是值得的。”让更多的患者远离疾病的困扰,在阳光下畅快地呼吸,是李发久和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仁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 2023-05-31 18年深耕血管介入,带领团队跻身呼吸医学“国家队”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27030.html 1 他用心守护患者每一次呼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