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张姝
在武汉市中医医院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有一个珍贵的手工制药工具老药匾,历经40多年岁月,见证了几代中药人的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主任药师张义生
这个直径约1米的老药匾,距今已有40多年历史,是用来手工制作中药药丸的工具。它是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中医医院的药学部老主任,在湖北恩施找手艺人特别定做的。
丸散膏丹是四种中药剂型,丸剂适宜吞服,避开了中药的苦涩口感。在手工制药的年代,为了批量制作药丸,药工发明了一种独有的技艺——泛丸。泛丸以水为媒,仅凭人力,即能将细密的药粉变为微小的丸粒。
手工泛丸使用的药匾,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它由里到外,都是用竹皮子的老皮子做成,整个药匾可做到“滴水不漏”。
手工泛丸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起模,这一步关系着泛丸的成败,起模最难权衡的是水与药粉之间的微妙关系。2002年开始,我作为关门弟子,跟随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彭银亭学习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刚开始,一团药粉不是难以聚合就是成了糊汤,一两个小时也不能将药粉滚成丸子,我经常从下班开始持着药匾练到晚上12时,双手拇指内侧磨出血泡,半个月后才能顺利起模成型。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练习,我终于熟练掌握了手工泛丸等中医药炮制技艺。
2021年5月,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我也将这些经验向学生们倾囊相授,真正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有句老话:“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修合,就是制药的意思。我将继续为老百姓选好药、做好药,不断传承发展“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