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青年艺术家,在你眼中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5月9日,作为2023首届湖北青年美展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20世纪区域美术研究”论坛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名学者共叙青年艺术家的现状和未来,而从专家们的论述中可见,当下年轻一代艺术家展现出的特征,超出了很多人的常规想象。
本次论坛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社会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梵高不再是偶像
在普通人眼中,艺术家普遍高冷、少言、不太好沟通,甚至有点“不疯魔,不成活”。但如今的年轻艺术家,可不是这样。
ArtPro媒体副总裁谢慕以一组组数据介绍,大量艺术资源集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身上,而且相比前辈们,如今的青年艺术家非常乐于做“社牛”(社交达人),他们注重个人的包装与传播,而且渠道非常多样化。如果说十年前他们的社交意愿体现在接受媒体采访、做个人网站,当今的青年艺术家们还会开设个人公众号,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会借助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自己,推广自己。
“艺术家为什么这么卷?”谢慕笑着说,当今艺术已经突破地域,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交互,让艺术家们对自己和艺术圈都有不同以往的认识。当今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很少把梵高作为偶像,他们更推崇安迪·沃霍尔(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那样的艺术家。一些艺术家不再等待画廊或艺术商人的眷顾,他们自己主动走向市场,包括创立艺术公司。
新科技正在改变艺术
在2023首届湖北青年美展的展览现场,新媒体·实验艺术虽然占比不算太大,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颇大,观众们对这些艺术品的评价多半是“新奇”“有趣”“潮酷”,还有人评价说:“没想到艺术品也能这么高科技。”
数字化与新科技的不断渗入,改变着艺术的生态。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达认为,当下的“艺术”一词已经从名词变为动词,艺术品不再以固定形态来呈现,它像自然环境一样时刻不停地重组再造。“机器到底有没有创造性?智能时代如何去感知艺术?”他表示,要将所见、所感数字化,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为人可以感知,人类与技术的共生、与机器的反馈及合作等等,都是艺术家要面对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