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龚碧辉
分配生考试已尘埃落定。今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迎来更多高分学生报考,资格线连续三年大幅上涨。
中考录取线亦近三年稳定在武汉市第12位左右。学生和家长认可这所像做科研一样做教育的“双一流”高校附中,4月29日下午2:30的校园开放日,已有千名家长预约。
“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他们的睡眠、运动时间,还要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这既是为应对新高考的高要求,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所以,学校坚持尊重教育规律。我们一直有定力,也已经找到了方法。”华科附中校长鲁周超说。
■学校重视提升思维品质
3月底,第4届新课程新学考新高考峰会暨第44届全国高考科学备考名师论坛在华科附中举行。在听完华科附中高三历史老师林志强的示范课后,两名同时是九年级学生家长的参会教师决定让孩子报考这里。
打动他们的是课堂的高思维容量和高思维品质。这样的课有效而难上,却在华科附中全面普及——该校的课堂教学观是“深挖教材文本、回归学科历史、创设真实情境、巧借问题链条、强化活动探究、点亮思维品质、构建系统理解”,年年举办全学科“可视化元思课堂”优质课竞赛。
华科附中教科处主任万兵说:“为上好可视化的‘元思课堂’,我校教师都主动研究更好地把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路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观察、探讨、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和体验、揣摩、判断、比较、取舍等能力。学生不仅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道从‘所以然’到‘然’的路径,并归纳其中的规律。”
这不仅回应着新高考“引导学生会用基本的思维、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立意,更在教学生应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未来世界。“我校有新高考研究中心,也有九大学科特级教师坐镇的‘名师督导团’,备课即科研,知网是我们的常用工具。我们努力帮学生翻阅人类知识历史上的座座高山,理解原始概念,习得从现实中抽象出概念和将概念应用于现实难题中的能力,去实现‘一题可破万题山’,真正做到提质增效。”万兵说。
华科附中的课确实相当好:分别有1节课、7节课获评202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部级、省级精品课,位列全省第三;9节课在2021年湖北省好课堂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获一等奖,位列全省第一;连续三届获武汉市优质课数学一等奖第一名。
“高一高二着重开发学生思维潜力,高三加大课业训练强度。经检验,这是最好的兼顾人生长远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的办法。”分管教学的华科附中校长助理蔡志国说,在2022年的高考中,学校一本上线率较前一年提升了近10%。
■真能“抓得紧却不太累”
同样是科研精神,让华科附中跳出了“时间+汗水=成功”的套路,该校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拒绝“死擂”,向管理要高效。
首先是时间管理。华科附中一直推行“家校作息时间一体化”,用科学的制度完成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统一管理,既保障科学的学习,又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体现在课表中,便既有中午的30分钟限时训练和40分钟午休,也有下午八、九节课的90分钟自习,还有充裕的90分钟午晚餐时间。
“高中学习的深度、难度、广度与初中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培养出思维僵硬、学习刻板的孩子,因此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越学越活。”蔡志国说。
与此同时,每一分钟在被精细研究:依据人体时间段特点,中午做限时训练时不开展思维量大、运算复杂的训练,而做短平快的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命题根据学情精准调整,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便能在教学平板上看到批阅结果和老师对共性难点的音视频讲解,“当场训练立即反馈”使得学有所获;八九节的自习不上课,但会有教师在班随时答疑……
还有对教师的精心配置。2021——2022年,华科附中引进近80名优秀骨干及青年教师,目前高中有专职教师150余人,师生比近1:10,在40人班额的强基班则为1:6。
强基班引入了大学的导师制,每位学生都配有导师,每位导师会负责3至7位学生。导师团队由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并由特级教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指导把关,不同学科的导师团队还会联合备课、科学统筹,通过专家名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能精准高效攻克薄弱知识点。
“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抓得不紧却很累’,只拼时长却效率不高,对师生造成大量无意义的消耗。所以我们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滴灌,实现‘抓得紧却不太累’的目标。”鲁周超说。
科学的教育理念,赢得了更多家长和学生认同。近年来,华科附中录取线逐步攀升,现已稳定在武汉市第12位左右;学校初中部极高分和高分学生直升高中部的稳步提升,外区亦有近百名高分学生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