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周萍英 通讯员任妤 王晓丹 付乐)在襄阳保康县城关镇,89岁的朱传书老人28年创作了近16万幅书法作品,而他所有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每天都要阅读的《人民日报》。
在襄阳市荆州街小学,四年级学生曹希羽,最爱读历史类的书籍。才10岁的她,看完了《山海经》《中国通史》等,最近,她迷上了《史记》。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街头巷尾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一间间城市书房、流动图书站。4月20日,襄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等候区的“文化驿站”里,刘女士连连赞叹:“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可以看感兴趣的图书和报刊,这样的设施真不错!”
自2020年襄阳市首家城市书房在人民广场核心商业圈里走进市民以来,书香味便开始全城四溢。
襄阳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襄阳先后投资建成24个图书馆(分馆)、5家城市书房、259个流动图书站、2294家数字化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并全面启动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襄阳云阅读”移动APP,380多万城乡居民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
4月20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诗意古城 ‘襄’伴经典”——2023年“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市临汉门广场举行。伴着汉江风,倚着古城墙,上百名阅读爱好者在这里分享他们和文字的故事。
才上小学四年级的曹希羽成为20名诗词襄阳推荐官代表中最小的一位。手捧证书,她说:“从书里能得知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领略先人的智慧。”
而已近鲐背之年的朱传书老人则用自己的半生,表达了对阅读的喜爱。1934年出生的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都看《人民日报》,遇到适合练习书法的小短句,就抄写在笔记本上。
朱传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看完报纸,自己就会对着笔记本上抄下的金句,挥毫泼墨成书画作品。记者看到,他的笔记本上,不仅有编号、金句等内容,还详细标注了读报时间。每完成一幅书画作品,他都会在摘抄本上盖上一个“已写书法”的印章。
他的行为影响着后人,“父亲是我们家文化传承的领头羊,家里没有其他装饰,全是书法作品,其中包含的人生道理他不仅让我们看,还要求我们按照上面写的做。”朱传书的儿子云万鹤说,四世同堂的朱家,在朱老先生的影响下都爱读书,也很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