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高星 陈梦圆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永胜
一年5000多次的紧握,通过“握手”判断帕金森患者的肌张力和肌力,感受病情变化,十载坚守,用精心治疗守护,点亮帕友人生……昨日、前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连续两天对“握手医生”、武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沈伟的事迹进行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极目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留言点赞,还有读者看了报纸后,昨日专程去找沈伟求诊。
记者了解到,沈伟总是将患者感受放在首位。在用药上,总是由少到多,直至最适合的方案,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根据患者的治疗目标,为每名患者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尽力让患者少跑路,并特别关注帕金森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和心理,用理解和共情,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用药从1/4颗开始
让患者更容易接受
“这两天看了您的报道,我是慕名来求诊的。”昨日上午11时许,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记者在沈伟主任诊室看到,市民张婆婆(化姓)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就医。张婆婆患帕金森多年,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感觉效果不佳,于是特地来找沈伟调药。沈伟仔细询问病情并为她认真检查,然后将用药方案稍微调整,“您家先吃一个礼拜再来,放心,效果会好一些的!”沈伟告诉她。
一上午,几名老患者来找沈主任复诊,患者都反映“沈主任用药特别精细,先从最少的量开始用,一点点地调整,直到最适合药量,既保证药效,又能尽量减少副作用。”
市民吴华(化名)婆婆,5年前被诊断为帕金森病,服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后,胃肠道反应很大。她自行停药,没有再治疗。两年后,她的抖动加重,生活无法自理,全身酸胀疼痛,只能靠用锤子反复敲打身体,疼痛才稍微缓解。经人介绍,婆婆的儿子带她找沈伟就诊,了解情况后,沈伟深受触动,握着婆婆的手耐心劝说:“我们先尝试从最小的量开始吃药,一点点地来,好不好?”被沈伟的耐心打动,吴婆婆同意用药。从每次服1/4颗,到1/2颗,再到1颗……住院半个多月后,她全身疼痛、震颤情况缓解,出院时已无需坐轮椅。
沈伟表示,规范用药对帕金森患者的治疗很重要,医生需耐心和患者沟通用药方式和要点等。对初诊患者,他总是由少到多,一点点地增加药量到合适的剂量,并会告知用药几天后的改善情况,有助增强患者的信心,坚持治疗。对老患者,他会让他们在家用表格记录用药详情,如服药种类、间隔时间、剂量、服药后感受等。待患者复诊时带过来,医生可更好地掌握情况、进行调药。
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
尽可能为患者省钱
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案也各异,沈伟总会围绕患者的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55岁的刘先生家住湖北农村,靠做木工活为生。几年前,他出现手抖的情况,无法打工,没了经济来源,靠低保维持生活。刘先生想重新工作赚钱,经人介绍来找沈伟治疗。考虑到患者的情况,沈伟根据他的病情,建议他先只服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每天服用4次,一个月只用花百余元就能基本控制症状,可以生活和工作。待以后经济条件好转,再加上一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便更好地治疗。遵医嘱服药后,刘先生症状缓解,如今能够打工赚钱,感觉日子又有了奔头。
“同样的病情,每名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同,治疗方式也各异。比如有的老人经济条件不错,退休后要画画、要社交,对控制肢体抖动的要求很高,愿意用更好的药物去控制病情;而有的患者经济条件一般,但只要求控制80%的运动症状、能满足日常生活即可。我们帕金森专病医生,要跟患者充分沟通治疗目标,然后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沈伟表示。
尽力让患者少跑路 曾绘制“帕金森患者地图”
以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中心,沈伟在临床诊疗、患者管理中,也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便利。
记者了解到,多年前,沈伟曾根据来医院就医的帕金森患者的住址,做过一个“帕金森患者地图”,可从中了解到该院就医的帕金森患者分布在武汉哪些区域,供该科考虑,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
作为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神内肾内党支部书记,沈伟带领古田神内肾内党支部,积极开展“清廉支部 务实为民”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多场义诊活动,以严谨的态度、高效的行动为患者服务。
考虑到来院的患者分布在武汉各个区,而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是老患者,存在活动不便、外出不易的情况。经过沈伟跟医院领导、相关科室的积极沟通,如今,患者到武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时,几乎可以开到所有需要的帕金森药物,“我们尽最大努力,让帕金森患者少跑路。”沈伟说。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医生,长期为数百名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定期提醒患者来医院复查,并为患者建立慢病管理数据库。“沈主任总说,帕金森患者的管理是个细致活,只有我们把工作做细做扎实,才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该科副主任医师肖瑶表示。如今,不少省内外的帕金森患者,慕名前来求诊。
关心患者情绪和心理 总是去帮助安慰
随着病情的进展,相当大比例的帕金森患者,还会合并诸如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这也和患者因生活质量下降,担心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关。而长期照顾患者,家人也常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沈伟和团队在临床中,除了全力以赴精心治疗外,也尽可能在言语、行动上,安慰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为他们疏导情绪。
一名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龄爹爹,在该科前后治疗多年。爹爹住院期间,老伴总是陪着,沈伟每天有空就会去看看爹爹,跟老夫妻聊聊家常,和他们结下深厚感情。曾在该科担任总务护士的童峥慧回忆,一次恰逢爹爹生日,沈伟主任带着医护人员,一起为爹爹过生日,给爹爹和婆婆加油鼓劲,让老夫妻十分感动。3年前,爹爹因呼吸道感染去世了。去年,婆婆还专门来该科看望沈伟和科室医护,并送来手绣的十字绣作品表达感谢……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患上帕金森后,如果不及时干预,患者一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可能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
沈伟表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达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而在诊疗中,医生的耐心、沟通和共情,对帕金森患者和家属至关重要,“我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一个握手、一个微笑、一句理解的话,也许就能帮患者和家属打消顾虑、解开心结。有助于患者早期接受治疗,改善症状,减轻情绪障碍,从而更容易融入社会。”
网友留言精选
@群新灿烂:好医生就是病人的恩人。
网友@nini:一双温暖有力的大手将患者从彷徨无助中扶起,托起了患者和家庭的希望!让人感动!
网友@洋洋得意:我朋友的奶奶就得了帕金森!期待有更多沈伟主任这样的好医生,能帮助更多帕友和家庭!
网友@无辄:为“握手医生”点赞!帕金森这个病是可以通过服药延缓病情的,医生的治疗和鼓励对患者很重要!
网友@Tinaaa:不少人对帕金森不了解,等确诊时已经很严重了。期待有更多沈伟主任这样的好医生,让“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