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杨锦英 李杨
2023年4月1日,是“哥哥”张国荣去世20周年。他是著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是华语流行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十分具有影响力。他在26年演艺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歌曲和影视作品。
张国荣去世20周年,其影响力仍在持续,新生代中更出现“后荣迷现象”,成了研究潮流文化的课题。人们到底在怀念他什么?极目新闻记者近日来到香港,采访了多名市民和歌迷。
哥哥乐观却也忧郁
身上有一种江湖气
从2016年开始,每逢4月1日,来自江苏的85后龙宁都会尽量赶到香港和荣迷团聚。
2010年张国荣去世7年时,她才后知后觉地成为了荣迷。“看哥哥演戏,你不会觉得他在演,不自觉地就把你带入进去。”龙宁说自己爱看喜剧,张国荣主演的《金枝玉叶》《家有喜事》《东成西就》等看了许多遍,《霸王别姬》却只敢看片段,“这个故事太悲伤了。”
来自广州的95后陈育鑫,却是因为《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喜欢上了张国荣。“高中时,语文老师上课放了《霸王别姬》,程蝶衣历经沧桑在段小楼面前自刎,他的眼神一下子打动了我。”陈育鑫说,他从小生活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张国荣歌曲”的广东,对张国荣的印象仅停留在唱歌好听。成为荣粉后,他才觉得发现了宝藏,“哥哥乐观却也忧郁,身上还有一种江湖气。”
珠宝设计师Kitty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从小学起就开始为张国荣着迷,珍藏了不少哥哥的唱片。“我天生对美的事物很敏感。”Kitty说,张国荣一直是美的代表,“鼻子的线条,嘴巴的大小,下巴的弧度都很美。”
张国荣去世前1个月,Kitty去一个张国荣参与的路演活动应援。“明星们站成一排,哥哥却好像往后面躲。”当时Kitty就有些担心,觉得哥哥似乎不开心。
做事不只一个“靓”字
很多思想至今不过时
3月23日至4月6日,“你在我心·张国荣20年创作展”在港铁香港站内举行。这里有张国荣生前好友及荣迷分享与他有关的珍藏和回忆,也有多名本地艺术家绘画的插画,以及特别制作的张国荣“1:1”半胸雕像。3月30日,现场工作人员何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展出以来,最多的一天有6000多人参观。
国际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曾为张国荣设计17张唱片封面,记得自己设计的第一张张国荣唱片,是1983年的《张国荣的一片痴》,那时经费不足,没有合适的服装。陈幼坚将自己的背心借给张国荣穿,这个背心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陈幼坚心中,张国荣是他在娱乐圈唯一的真朋友。在做《一片痴》专辑时,张国荣请他去家里吃饭;拍《无心睡眠》时,陈幼坚看中一双鞋,张国荣直接买下来送给他,他也保存至今。
陈幼坚说,张国荣做事不只一个“靓”字,很多思想直到现在都有深度、没有过时。
排舞师Chris Choi记得,第一次和张国荣一起工作是1996年红馆演唱会,当时自己还是一个舞者。排舞室初见面,张国荣走进门,摸了摸Chris的头,并打招呼询问名字。Chris回忆,哥哥很随和,但有人犯错时也会严肃指出,“和哥哥合作没有压力,能学到什么是专业。”而最让Chris感动的是,每年生日哥哥都送给他一粒水晶作为礼物。
因为作品也因为人品
他做的永远比别人早
因为从未见过张国荣,龙宁最大的感受就是遗憾,“好在哥哥留下来的作品都十分经典,足够让人回味。”
张国荣去世了,艺术生命却在不断生长。日前,香港文化博物馆正在举办“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该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在给该纪念展题词中表示,张国荣的一生见证着香港艺人如何凭借创意与努力,引领本地的流行文化走向国际,逐渐被世界所认识、接受和嘉许。张国荣去世后,新生代更出现“后荣迷”现象。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迷洛枫曾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3年后了解和喜欢上张国荣的人数,远超任何一个阶段的粉丝规模;“后荣迷”群体主要由90后大学生组成,如今又多了不少00后。
为什么张国荣去世20年后,大家还如此怀念他?“因为作品,也因为人品。”龙宁说。“他的一些歌曲、电影会引起灵魂共鸣,经得起时间考验。”陈育鑫说。
香港文化博物馆一级助理馆长周志廉认为,张国荣很忠于自己,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一定会做。张国荣做的事情,是其他歌手或者艺人未必敢去尝试的,他永远都比别人往前走一步,“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后辈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