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上世纪,钢笔作为“幸福四大件”之一进入百姓家,随之出现了修笔匠这个行当。如今时代变迁,钢笔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修笔匠也快成为即将消失的行当。
3月下旬,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市江夏区,有一个90后小伙叫林澳,不光延续了修钢笔这一传统手艺,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钢笔品牌。
从小就爱写钢笔字
毕业后开了家钢笔店
3月21日,在林澳的“笔凌云”工作室,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他正在接待一名专程从汉口过来修笔的客人。“我找了好多地方,终于找到可以修钢笔的地方,太不容易了。”听说自己的钢笔还有救,客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一盏台灯在堆满金属工具的工作台上兀自亮着,林澳先将磨得褪了色的工作镜,对准钢笔笔尖,盯着看了几秒后,用手反复摩挲笔尖。变形的笔尖经他一拨弄,水就畅了,笔也润了。
1990年,林澳出生在咸宁崇阳县一个小村庄,6岁那年家中买了电视机,全村人都来看稀奇。小林澳却躲进房间翻起了桌上的一本硬笔书法字帖,并认真拿起钢笔临摹。“后来父亲看到我临摹的字帖,非常吃惊,也肯定了我。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临摹字帖。”林澳说,当别的孩子漫山遍野撒欢时,他偏偏就爱坐在桌前静静临摹,那年暑假他用光了四十多瓶墨水。
“那时墨水五毛钱一瓶,我没有那么多零花钱,就和姐姐去河边捡能磨出颜色的墨块,磨出墨后再灌到瓶子里。”林澳笑着回忆说,后来自己攒了整整半年零花钱,“我花12元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英雄牌钢笔,到现在还留着。”
在父亲的鼓励支持下,林澳把写字这个爱好坚持至今,“写字能让我静下来、修养身心,虽然后来圆珠笔、中性笔渐渐普及,但我仍最爱钢笔。”林澳说,2010年大学毕业,他精挑细选,买了一支159元的凌美钢笔作为自己的毕业礼物。
当时他已找到了一家不错的杭州公司准备去实习,月薪近5000元。“新钢笔一上手,因为太好写了,让我想起了练字这个从儿时就坚持的兴趣爱好。”林澳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实习的机会,决定开一家网店,专卖好写字的钢笔。
每支钢笔都有故事
所以修笔会格外用心
2010年开店至今,林澳连说“不容易”,“开店时的1000元都是借的。我当时留在武汉江夏租了个小单间,寄快递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有次他进的2箱墨水到了,需要他去拿。为了省钱,他搬着近40公斤的墨水走了2公里。
昏暗的阁楼里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排柜子、公共卫生间……回想起创业刚开始的几年,林澳说如果不是兴趣爱好,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那时我没钱,也不敢和家里说。有一年为了等一批货,我过年都没回家,身上没钱,每天就吃一碗泡面,以至于我现在闻到泡面味就反胃。我那个时候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个名堂。”谈到这些往事,林澳只是淡淡笑了笑,或许只有他知道,在那间昏暗的小房间里,无关收入与劳累,只有梦想闪闪发光。
因为卖笔,林澳也开始认真研究起钢笔。不仅了解钢笔的历史,为了了解钢笔的构造,他甚至拆了3支4000多元的“万宝龙”,并无师自通学会了修笔。2013年,林澳在网店挂出一条免费修笔的链接。于是,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钢笔陆续寄过来了。
免费修笔坚持了3年,后来寄来的钢笔越来越多,占据了林澳太多时间,他才决定收费修笔。“因为免费,很多人寄来一大摞坏钢笔。我修好后,他们也不一定会用。我想只有真正热爱钢笔的人才愿意出钱修笔,我的修笔才有意义。”林澳说。
从小修到大修、从修笔尖到打磨笔尖,寒来暑往,被林澳“起死回生”的钢笔可能有上万支。一支钢笔的好坏,林澳用手摸一摸便清清楚楚。
“很多钢笔都跟随了主人几十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老朋友,每支钢笔都有一段故事。对于真正热爱写字的人,我修笔时也会格外用心。”林澳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找到他,想让他帮忙修一支爷爷留下来的钢笔。他打开笔袋发现是一支派克笔,年轻人说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这支钢笔是爷爷当年的战利品,意义特殊,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使用。“确实很难修,但我想了很多办法,终于修好了。”当年轻人来取钢笔时,看到对方感激的泪光,林澳更坚定了修笔的想法。
从修笔到自创品牌
一年能卖出上千支
“毛笔笔锋的特点是柔软富有弹性,那能否让钢笔像毛笔一样,写出有张力且字体粗细不一的字?”林澳在修钢笔的过程中,一直思考。2021年12月,林澳打磨笔尖的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开创了自己的钢笔品牌——笔凌云。仅去年,就卖出了上千支。
记者看到林澳设计的几款钢笔,结合了中国传统古风,笔尖是他用纯手工打磨的。书写效果和毛笔类似,不光有粗细变化,还有笔锋。“你看,这些笔还有什么特别之处?”林澳拿出了四支钢笔问记者,只见这些笔身处分别刻着不同的数字,307、510、1114、0829……原来这分别是他儿子、母亲、妻子和姐姐的生日。
创业初期,身边不少人笑他傻,赌他坚持不了一年。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新武汉人的林澳一直坚持做这件事,而且还越做越好,令不少人刮目相看。“坚持这份初心,对于我来说,也是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林澳说。
当记者离开时,林澳正伏案修着一支钢笔。笼罩在台灯光晕下的他,早已远离世间嘈杂,宁静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