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通讯员 刘圆圆 史宇峰
石头在自然界最为常见,其坚硬、耐久不变的特性,加上背后优美的传说,让许多人相信石头有灵。观音阁岿然江心,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阁”;梁子湖碧波万顷,湖面水鸟嬉戏,似一幅水墨画;花湖机场投用,作为亚洲第一座专业货运机场,长江岸边“空中出海口”正式打开。
鄂州此三地声名远播。然而,其间蕴藏的三块巨石,却未必人所共知……近日,三块巨石受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关注,他说这三块巨石的形成,可能分别有一亿、两亿、三亿年历史。
1亿岁“走马石”见证港城“起飞”
3月的鄂州时晴时雨,花马湖可谓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花马湖畔,一架架飞机在花湖机场起落。作为亚洲首个货运机场,有望实现华中地区货物“一日达全国,隔夜达全球”,湖北的“空中出海口”正在启航,一条中国的“空中丝绸之路”也正向世界延展。
要是在几年前,走马村71岁的村民李从富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家乡,那个老旧的走马村,有朝一日有望成为世界货运枢纽。5年前,鄂州花马湖周边3个乡镇8个村48个村民小组被定为鄂州花湖机场核心征迁区域,其中走马村是唯一整村拆迁的村。
如今,走马村已被全新的机场取代,李从富和乡亲们都已安置别处,村里留下的,唯独昔日村头那块高达20余米赭红色巨石。
当地人说,以前大家叫它“高石头”,其实“高石头”还有学名,叫“走马石”。近日,李从富来到花湖机场转运中心,曾经熟悉的油菜地、水塘已成了机场仓库和跑道,唯有高石屹立在原位,看到高石,村庄的面貌仿佛再次在李从富脑海复原。
据传言高石有些来历,古时期高石比如今更高更长,被当地居民视作“龙脉”,当时鄂州地界正两国交战,其中一国屡战不胜,便使用计谋,从外地找来石匠,将高石凿断破坏敌国风水,高石便成如今面貌,凿石工艺也留在当地。
若干年后,因高石石料好,先民准备开凿高石变卖以为生计,动工之际竟有血色液体从石缝溢出,人们对高石产生敬畏,高石得以整体保留。后来,在光秃秃的高石头半山腰,还长出一棵大柘树,一年四季枝叶青翠欲滴,如骏马飞奔时扬起的鬃毛。于是,高石头又有了新名字——走马石。
高石不仅是走马村地标,还承载着乡亲们的童年回忆,不少人儿时曾爬上石顶玩耍。走马村党支部书记李从海说,近年来走马村出了不少人才,许多年轻人在全国各地工作,他们也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目前走马村村委会正着手编制《走马村志》,记录走马村正在经历的特殊历史时刻,也给下一代留下记忆。
如今,走马村人民支援机场建设搬离故土,当年的小村庄正变身亚洲最大货运机场,一步步朝着世界舞台中心跃进;随着花湖机场投用,将形成“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格局,港城鄂州也将随之“腾飞”,一动不动的走马石,或将成为花湖机场一大国门新景,也将继续见证鄂州从“钢城”到“港城”蝶变腾飞的故事。
2亿岁巨石储存地球历史“密码”
初春的梁子岛烟波浩渺,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梁子湖水域成了水鸟的栖息地,数据显示梁子湖水鸟数量6年翻四番。水烟氤氲的湖面水鸟翩跹,化作一幅动人的水墨画。
妇女节前后,梁子岛上迎来一波旅游小高潮。梁子岛日前来了一位特殊客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在他的介绍下,不少游客对岛上一块巨石产生兴趣。巨石位于梁子岛北边,高约5米。
“这块石头记录了2亿年前的地质环境。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追问从未停止,追寻文字出现以前的故事,依靠地质学破译岩石密码,就成为有效的方式。”李长安教授说,梁子岛陡壁上的岩石主要由砾岩和砂岩两种岩性组成,附近还有一种泥质岩。
李长安教授介绍,这三种岩石空间配置反映出,在2亿年前侏罗纪初期,这里曾经有一条曲流河,从当时的地形和区域沉积的分布、砾石特征等综合分析,这条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向西。李长安教授这一说法让大家惊叹。
无独有偶,《画梦长江—波澜起伏的中国治水故事》一书记载,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长江流域是茫茫大海,海湾一直延伸到三峡中部,与今天的流向相反,从东向西流入浩渺的古地中海。
李长安教授认为,梁子岛上的地质地貌现象,可作为游客地学科普旅游、中小学生研学,以及大学生地质实习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丰富梁子岛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发展梁子岛旅游务必以环保为先为要,以保护梁子湖为前提,形成旅游公司、岛上居民和游客共同缔造绿色旅游新局面。
梁子岛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准备将此处巨石作为科普教育点,向游客讲述石头的历史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优美的梁子湖,是游人诗意的梦里水乡和梦幻的都市田园;上亿年的巨石陡壁,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其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或将给人与自然的共生命运,以新的启示。
3亿岁龙蟠矶 托举鄂州精神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奔腾不息。至中游湖北鄂州,观音阁雄踞江心。自巴蜀至吴淞口,江中仅此一阁,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随江水浮浮沉沉,经700余年风吹浪打,兀自挺立江心,又被网友称“阁坚强”。
观音阁坐东朝西,横江而峙,自高空俯瞰,恰似一艘“巨轮”。观音阁之所以如此“坚强”,除本身建筑精巧之外,其底座龙蟠矶亦功不可没。据鄂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观音阁建于龙蟠矶上,阁与矶巧妙融为一体,它依石而建、地基牢固。
关于龙蟠矶也有不少传说。相传孙权定都武昌(今鄂州)前,有巨龙盘踞石上,停数日方去,因而又名“蟠龙石”。李长安教授介绍,龙蟠矶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3亿年前。
观音阁内,有东方朔殿、老君殿,还有纯阳殿、寅宾楼,既供奉有石雕观音菩萨像,也有八仙石刻塑像,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传统文化特征。
因其自然之壮阔与人文之丰厚为一体,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登阁赋诗。“喷雪波澜势若雷,蟠龙浪吸锦云堆。飞涛供养观音士,不向西山借翠微。”2011年,湖北籍著名作家熊召政在观音阁留下诗文,描述其磅礴之势。
关于最初在江中建楼阁的功用,有说是为镇水免灾,也有说是提醒夜行船只避免触礁,但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今天,它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观音阁屹立在长江中,每年汛期都要经受江水浸泡、洪峰冲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七百多年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屹立不倒,被网友们称为“阁坚强”。
如今,在鄂州人民心中,观音阁除了是历史风景,更代表了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鄂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