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5日

武汉地铁有个线路维修技师张圆圆 一眼就能看出30米外轨道上2毫米误差

他的眼睛就是“地铁校尺”

武汉地铁线路维修技师张圆圆被同事誉为“地铁校尺”,靠肉眼可精确锁定30米外钢轨2毫米的误差。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辉摄

张圆圆肉眼可精确锁定30米外钢轨2毫米的误差

张圆圆(右)和同事进行换轨作业

张圆圆(右)和同事使用静态轨检仪测量线路几何尺寸

张圆圆借助弦线测量轨道数据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李丹 产启斗 李群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阳春三月,武汉迎来樱花季,城市热力四射,人潮涌动。

穿城而过的地铁上,乘客们或闭目养神、或轻刷手机,列车行驶平稳而舒适。这良好的乘坐体验背后,是因为有一群地铁线路工在背后默默坚守:每一个子夜,当地铁停运、城市熟睡,他们都要对轨道进行检查和维保,让次日运行的列车以最安全最舒适的状态迎客。

武汉地铁营运公司线路维修技师张圆圆师傅被同事们誉为“地铁校尺”。在十余年的线路维修工作中,他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躬耕于轨道线路上的毫厘之间,每天跟毫米级误差“锱铢必较”,守护着万千乘客的平安舒适出行。

列车安全平稳行驶

钢轨误差追求毫米级

每天,武汉有近400万人次在城市地下穿行。樱花季的来临,让许多外地来汉的观光客也加入了这支穿行大军。近一个月,武汉地铁的客流回升明显、人气爆棚。

搭乘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偶遇樱花专列,可以前往堤角公园、解放公园赏樱、踏春;登上全自动运行的5号线,就可以到红遍全网的司门口黄鹤楼站打卡拍照、穿越“钢铁红房”感受滚烫的铁水……3月11日,记者在游人如织的多个地铁站采访,长沙游客刘先生这样点赞武汉地铁:“武汉地铁不但颜值高,还科技感十足,乘坐的感受平稳流畅,特别舒服。”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舒适的乘坐感受看似稀松平常,实际上是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记者深入采访发现,除了信号系统的稳定、列车的良好状态,轨道的平顺度和道岔的稳定性也是重要因素,而钢轨和道岔的检修和养护,要靠地铁线路工这个群体来完成。

每米重达60公斤的钢轨,看似是个“大老粗”,但其允许的误差却是毫米级的。比如两根钢轨之间的标准距离为1435毫米,按维修标准其偏差要控制在正6毫米至负2毫米范围内;轨向、高低的误差则不得超过正负2毫米……一旦数值超限,列车行驶时轻则会产生啸叫、震动、摇晃,影响乘坐舒适度,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作为一名武汉地铁线路维修技师,今年35岁的张圆圆深知安全行车的重要性,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说:“面对安全,如履薄冰。轨距是否标准、轨面是否平整、道岔是否密贴,都是我们每天关注的项目,锁定这些以毫米为单位的指标,才能更安心,让每一名乘客的出行更舒适更舒心。”

线路巡检他有“特异功能”

30米外2毫米误差一眼锁定

在普通人看来,钢轨是坚硬无比的,但每天在地铁列车近万次的碾压下,各项几何尺寸都会有细微的变化,这就需要地铁线路工及时发现。

记者在武汉地铁运营公司采访时,听说了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张圆圆师傅肉眼堪比精密仪器,可以一眼看出几十米外的毫米级误差,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

2月28日凌晨,记者跟随张圆圆来到武汉地铁5号线工人村站,观察他如何进行轨道巡检。

子夜时分,随着最后一趟列车结束运营,正是张圆圆开工的时刻。他和同事们一起,戴着头灯、拿着手电,一步一步行走在行车隧道内,关注着轨道的每一个细节。

当天他们计划徒步对约7公里的轨道进行巡查。记者跟在张圆圆和同事身后,只见他们带着轨道检测仪、钢轨探伤仪、道尺、半人高的扳手等工器具边走边看,遇到异常数据,就需要特别关注。

“前方一段可能有问题。”说着,张圆圆停下脚步,只见他扑通一下单膝跪在地上,然后上身向前弓着,整个人趴在轨面上,下颌紧紧贴着钢轨内侧。他将手电筒也靠在钢轨内侧,视线顺着光束死死锁定前方的轨道。

真能看出来吗?正当记者内心有些疑虑的时候,张圆圆侧脸说道:“前方30米的位置,有一处2毫米的高低超限。”然后他缓缓起身,和同事精准定位,并在钢轨上画出记号。

所谓高低超限,通俗地讲就是这一段轨道隆起或者下陷的数值超过了允许的正负2毫米范围,列车驶过时就会有些许颠簸感。

真的准吗?见记者有疑虑,张圆圆同事推来轨道检查仪,对着标记处进行复核,屏幕上的数据验证着张圆圆的判断。“一般张师傅给的结论我们都深信不疑,他眼睛和仪器一样精确。”张圆圆叮嘱同事做好记录,迅速安排维修调整。

一手绝活并非天赋

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磨炼而来

“我的眼睛就是尺!”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在一场解说中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自信且霸气,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张圆圆肉眼能看出数十米外毫米级误差,目光锐利也堪比一把精密的尺,测量着武汉地铁每一寸轨道。

这过人的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3月1日,记者再次来到武汉地铁运营公司采访张圆圆时,特意考了考他。“张工,你看看我的手机有多厚。”张圆圆接过来看了一两秒:“7毫米厚。”记者查了查官方参数,果然分毫不差。记者再递上采访本让张圆圆目测,他又很快回答:“9毫米厚。”记者找来直尺一量,发现也很准确。

套用一句武汉话,张圆圆的眼睛好“毒”!是老天爷赏饭吃,给了他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吗?张圆圆的师父吴熙并不认同。“其实他并非天赋异禀,反而还有点近视,戴着眼镜。这过人的能力,是他入行之后通过极其刻苦地训练,全身心投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磨炼出来的。”

一遍遍单膝跪地,有时跪在混凝土道床上,有时就跪在坚硬的石砟上。刚入行时,张圆圆就是这样开始练习的。有时掌握不好重心,脸甚至还会磕到地上。时间一长,裤子也磨出破洞。脸磕破了就简单处理一下继续来,裤子破了就回家再补。有的人吃不了这个苦,张圆圆却一直坚持下来。

一开始他也看不准,甚至会很紧张:万一自己没看出来问题,放过隐患怎么办?在师父的鼓励下,他自我加压开启高强度训练,一遍遍用仪器校正自己。时间一长,张圆圆终于摸索出了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和点位,将自己的眼睛变成一把精密的“地铁校尺”,丈量着每一寸轨道。

安全运营无小事

夜夜徒步巡检轨道不敢放过一米

张圆圆的这项绝技,行话叫“看道”,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有着一手看道绝活。纵然现在有多种仪器都可以精密测量轨道的各种数据,人工看道依然无可替代。

武汉地铁现在拥有460公里超大规模运营网络,如果加上停车段场内的连接线,钢轨总长度接近2500公里,各类道岔也有1500多组。每一天运营结束之后,包括张圆圆在内的地铁线路工都会徒步踏上轨道进行巡检,保证每一寸轨道、每一个部件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误差不能超过允许的范围。

按照作业要求,在巡检中每隔2.5米就要测量一次轨距和水平数值,每隔5米测量一次曲线正矢、高低。2012年,入职仅仅两年的张圆圆被选拔成为线路专业最年轻的工班长。随后,他就带着班组成员苦练肉眼看道技能,新的检查方法渐渐推广开来,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将轨向、高低误差控制在正负2毫米以内。

隧道幽暗,两人一组,边走边看。这份每天重复且看似枯燥的工作,张圆圆却一分一秒都不敢松懈。“我们经常很多趟走下来都发现一切正常,但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如果巡检时有一米糊弄过去了,回家睡觉都不踏实,行车安全无小事。”张圆圆说。

每天还有数百名线路工和张圆圆“打配合”,他们有的对钢轨进行精细“整形”;有的对轨道设备状态进行精确测量……用多种方式共同守护着武汉地铁每一米轨道的良好状态。

安全只是“起步价”

追求“丝滑”乘坐感受是他的目标

汽车在马路上跑,路面是否平整关乎车辆行驶是否平稳。地铁与之原理相同,轨道的平整度也决定着列车有无晃动或颠簸。张圆圆总是把车上乘客的体验是否舒适记在心间,力求给市民最佳的乘车体验。

2021年年底开通运营的5号线,是武汉首条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路。去年的一天,张圆圆在例行添乘过程中,在一转弯处感受到有些许晃动。这时他也看到一名老年乘客随着列车的晃动立即抓紧了手握的栏杆。

张圆圆迅速记下了这处地点,他在前方车站下车折回,反复在刚才那段位置来回乘车感受,精准确认位置、分析晃动产生的原因。

深夜结束运营后,张圆圆通知班组相关人员前往指定位置。大家用专业工具对轨道进行检测后却发现,数值都在标准范围内。但张圆圆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反复对这段轨道进行精调。一旁的徒弟不解,“我们的设备已经达标了,能够保障安全行车,为什么还要调这么久?”张圆圆说道:“安全只是‘起步价’,乘客乘坐的‘丝滑’体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张圆圆表示,因为这个位置处在弯道,细小的误差会被放大,车厢里的乘客就会感受到比较明显的晃车,所以一定要把这里的误差尽可能消灭掉,才能让列车平稳过弯。

经过数小时以毫米为单位的精心调整,轨道线路几何尺寸和平顺性达到最优状态。第二天张圆圆再次乘车体验,列车轻微的晃动消失了。

5号线开通以来,张圆圆和班组成员制定了专项整改方案,在累计投入300余人次,经过半个月的艰难奋斗后,将全线20余处晃车点全部消灭,列车上乘客的乘坐体验大幅提升。

误差再降半毫米

自己工作量加倍给线路再添保障

地铁运行方向的改变要靠道岔来实现,道岔是轨道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更是决定乘坐舒适度的关键设备之一。道岔的尖轨与基本轨密贴程度越好,列车通过越安全、平稳。按照业内规范要求,尖轨与基本轨密贴间隙在1毫米以内即为合格。但张圆圆在工作中自我加压,将这个数值降低到0.5毫米,倒逼自己和团队同事高标准把工作做实,大大提升了这一部件的运转可靠度。

0.5毫米是什么概念?张圆圆拿出一叠厚薄不一的金属塞尺,抽出其中已经磨得锃亮的一片,只见上面刻着“0.5mm”的字样。记者摸了一下,大约是几张打印纸叠在一起的厚度。张圆圆说,将塞尺在道岔缝里划过,如果两侧都有轻微发涩的感觉,就是符合0.5毫米的标准,如果毫无摩擦感,那肯定就大于0.5毫米了。

别小看这0.5毫米之差,自我加压后,张圆圆需要将道岔维保频次由一个月一次增加到一周一次,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但他丝毫不嫌麻烦。工作中,张圆圆还探索出一套涉及多工种、多环节的道岔联合检查作业标准,经过1年的试行效果非常好,这套标准很快就被公司推广至全线网。

1毫米和0.5毫米,二者之间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张圆圆说:“道岔设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自己累一点就能给线路增添一份保障,很值得。”

据了解,自2017年3月武汉地铁全线网推广这一套道岔联检联调标准以来,道岔服役状态管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2023-03-15 武汉地铁有个线路维修技师张圆圆 一眼就能看出30米外轨道上2毫米误差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15880.html 1 他的眼睛就是“地铁校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