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王晨曦 通讯员 丁燕飞
患先天性膈疝,腹腔脏器挤入胸腔,肺发育不良,命悬一线……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小生命,没能享受母亲的怀抱,却要面对重重生存挑战。庆幸的是,经过产时全麻外科手术、床旁急诊ECMO(人工心肺)、重症监护一系列治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妇儿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联手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出生24小时便用上ECMO——这也创下湖北省使用ECMO救治成功的最低龄新生儿的纪录。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已回归正常生活。
宝宝患上先天性膈疝,面临产时手术
30岁的冯女士(化姓)家住孝感,本来满心欢喜地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却在去年9月份孕24周在当地医院做产检时超声提示异常,医生怀疑是“先天性膈疝”,并告知其该病可能导致宝宝部分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影响心、肺、腹腔脏器的正常发育。冯女士如遇晴天霹雳,次日便赶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寻求进一步检查,经产前诊断中心专家诊断,胎儿确诊为“膈肌先天性缺损”,理论上存活率较高,但如选择留下宝宝,出生后需要手术治疗。冯女士和丈夫听后欣喜万分,深感这个宝宝来之不易,孕中期也舍不得引产,便决心留下。
孕晚期,冯女士做足了功课,小心翼翼,但产前B超结果不容乐观——胎儿胃、小肠、部分结肠疝于左胸腔内,阑尾位置异常,为典型的肠旋转不良。对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外科、小儿外科、儿科、产科、麻醉手术科多学科专家组织了会诊,小儿外科主任张文教授建议,为避免肠扭转、肠坏死,减轻肺压迫和循环负担,考虑产时手术。而产时手术风险极高,国内鲜见,无论对宝宝还是医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确保宝宝顺利诞下以及应对出生后围术期潜在的所有困难挑战,专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方案。一般此类宝宝出生后要根据情况判断是否耐受手术,生下来有很大几率需要体外循环支持,心血管外科ECMO团队要随时待命。
出生24小时ECMO救治,患儿转危为安
去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冯女士诞下一名重3千克的女婴筠筠(化名),经判断,各项指征达到手术标准,随后张文为全麻状态下的患儿实施了产时急诊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手术和肠旋转不良矫正手术,及时解除了腹腔脏器对肺脏的压迫。术后,宝宝呼吸循环尚稳定,全员暂时舒了口气,将其转入儿科PICU监护观察。
然而就在当晚,筠筠出现呼吸衰竭。医护迅速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到12月14日上午,呼吸机仍无法满足她全身的呼吸支持,儿科主任赵东赤教授见状立即联系心血管外科主任刘金平教授、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主任陈剑锋,此时,使用ECMO已迫在眉睫。随后医生们为这名出生仅24小时的宝宝用外科方式找到两根颈动静脉并切开置入插管,再借助手术放大镜精细操作成功插管上机。最终筠筠的循环、血压、内环境等指标很快得到改善,经医护团队精细监护治疗,宝宝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于12月19日顺利撤下ECMO,今年1月10日被转至普通病房,10余天后达到出院标准。1月30日医院随访,筠筠已回到家中和亲人们团聚,一切安好。
刘金平介绍,从孕期到产时,再到患儿最后脱离危险,救治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需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完成,正是产前的准确判断,产时手术的及时、精准完成,术后团队的迅速反应、成功上机,后期监护的精细管理,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场生死营救着实不易。据悉,这也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继去年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ECMO后,再次刷新了湖北省使用ECMO成功救治低龄新生儿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