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王俐燃)昨日,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文化文物事业工作者,本次上会他带来了“开辟考古新出土(水)珍贵有机质文物保护工作绿色通道”的建议。
方北松是安徽人,由于对历史和文物感兴趣,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到荆州从事文物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由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有机质文物,如纺织品、竹简、木漆器等,其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尤为之高。
他告诉记者,如今,珍贵有机质文物出土较多,但现阶段,出土(水)的有机质文物,经过清洗整理后基本上立即放入库房保存,除部分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珍贵有机质文物能得到及时保护修复外,大多数文物没有立即开始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这样难免会出现“沧海遗珠”。
“现阶段的馆藏文物保护经费主要面向登记在册的文物,而考古发掘的新出土、出水且不可移动的文物,只能保存在考古现场,同离开现场但没有进入馆藏的文物一样,在保护项目申报上有一定难度。”方北松认为,由于出土文物种类和数量有着不可预知性,从而容易错过上报国家局专项经费的时间节点。
“如果不能及时立项与批复方案,这对有机质文物的保存而言将是巨大考验。”方北松表示,有机质文物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保存环境从地(水)下到地(水)上剧变的严峻情况,必然造成文物所蕴含信息的损失与改变,严重者,文物本体也会消失。“这对于有机质文物中的珍贵文物来说,尤其令人扼腕叹息。”
对此,方北松建议国家文物局在现有机制基础上,增开绿色通道,建立申报灵活、实施便捷,效果突出的专项管理办法,第一时间保护考古新出土有机质文物,避免其因环境剧变而遭受更严重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