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龚碧辉
2月14日晚,极目新闻邀请湖北省特级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有30余年高中教学经验的数学高级教师彭树德主讲“名师来了·冲刺高考”系列公益讲座第三场,为考生、家长们带来了华科附中新高考研究中心在数学学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预计,2023年高考数学科目的难度将有所降低,备考时需要更加注重串联知识点、构建整体结构。”彭树德说。
注重“反刷题反套路”
“2022年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难’,分数出来后,均分确实有所降低,但我们从中研究出了很有价值的命题改革趋势,大家一定要努力适应。”彭树德说。
这被他归纳为“稳、变、新”。彭树德解释,“稳”指考试时间、试题数量、主要题型、主体知识、考试难度等基本保持不变;“变”指命题的方式方法及命题点有了变化,如出现了多选题、开放题、条件不良题等,仅“多选题”就使得数学整体分数下降了约10分,“反刷题、反套路”理念进一步得到贯彻,许多考生感到常练的不考、考的练得少;“新”指的是情境新,其中包括课程学习情境、探究创新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的更新,“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应是‘单时难度加大’,即单位时间内完成试卷的难度加大,这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彭树德为考生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说,预计今年高考数学科目的难度会有所降低,希望能调至约为2021年的水平,“‘老高考’时期,数学考试的难度也常常调整,会出现‘大小年’情况。但不管题目怎么变,我们都要抓住其核心来备考,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考查核心,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
当务之急是构建网络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洞之网”,意思是只有一个洞的“网”是捕不到鸟的。彭树德说,数学复习也是一样,高中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学生要学会构建网络。
他介绍,从高中数学教材看,模块分函数模块、代数与几何模块、概率统计模块、探究性学习模块等四个,考点分为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主干知识和集合、逻辑、不等式、平面向量、计数原理、复数等非主干知识,其下还有具体章节和具体知识点。
高考一般分三轮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会从结构出发,全面复习,在方法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努力做到能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章节再到具体知识点准确地画出、讲出这三个层次,这就算是基本构建出了网络。
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又有不同:第二轮是面对问题,选择方法,与第一轮完全不同,在内容上也会更多地关注主干知识;第三轮会回到基础和综合训练,注意知识的回扣(基础知识与易错点)、课本例习题的再现、解题的规范和应试技巧、考试心态的调节。所以二三轮复习也必不可少,一定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节奏,不断夯实数学思维大厦。
培养科学应试习惯
彭树德特别强调,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提升做题成效和培养科学应试习惯。
“学到了还要能考出来、展示出来。”他建议,为达到更好的做题效果,考生要做到以下三点:慢审题、多比较、多总结。“在题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属于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什么特点,审题时有哪些技巧,答题时有哪些基本要求。通过题型归类、方法归纳,使做每一道题都有收获和启发;经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自己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方法选择是否一致,以此搞清自己错在哪里,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点没掌握还是答题方法不熟悉?千万不能只关注分数;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从个性中抽象出经验,指导自己在心理调节、时间分配、阅读习惯、答题顺序、思维模式、语言组织等方面进行完善。”
考试时时间和心理紧张,考生未必能像平时做作业时那样理性答题,积累答题习惯也非常重要。彭树德建议,考生在二轮复习阶段时一定要注意把老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答题习惯,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才能真正让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