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特派记者 满达 胡莉 发自土耳其阿德亚曼 后方统筹记者 李曼英 宋清影 实习生 张佳怡
土耳其时间2月13日9时,极目新闻特派记者结束在阿德亚曼的采访,前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受强震影响,阿德亚曼许多房屋被毁,大量民众无家可归。由于日常的交通系统整体瘫痪,民众需要集中排队报名,通过政府统一安排的大巴,才能从阿德亚曼撤离,前往新的安身之所。
当天下午1时,在阿德亚曼省政府大楼排队等待4小时后,记者终于搭上了前往安卡拉的大巴。4个小时的等待里,记者与阿德亚曼普通民众有过短暂的交集。他们的处境让人唏嘘,他们的坚强与乐观也让人感动。
无家可归的民众排队撤离
阿德亚曼本身是有机场的,如果一切正常,从阿德亚曼就有航班直飞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其他地方。但是震后,阿德亚曼公共交通系统几乎全部瘫痪,大部分居民区受到严重破坏,不少民众需要从此地撤离,交通资源变得异常紧缺。
土耳其时间2月13日9时,在阿德亚曼省政府大楼,记者看到,大楼大厅有一个咨询台,来咨询怎么离开阿德亚曼的民众络绎不绝。除了排队咨询、等待离开的普通民众外,还有一些此前从叙利亚过来的难民。他们来此处等待政府的安排。记者了解到,阿德亚曼的交通目前由土耳其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进行调配,有撤离需求的民众需要先向工作人员报名登记,工作人员再根据这些需求统一安排大巴。从阿德亚曼省政府门口出发的大巴有几处目的地,其中之一是前往阿德亚曼机场,而后坐飞机离开,不过,到达机场后,不一定有机票。只能先到机场,再做进一步安排,滞留机场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担心没有机票,也可以乘坐大巴到其他周边城市,例如安卡拉。民众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等待大巴的过程是漫长的。从上午9时开始,尽管有志愿者引导,有土耳其媒体朋友帮忙了解、沟通,记者排队登记、等候大巴还是花了不少时间。记者在阿德亚曼省政府大楼的避难处看到,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一名父亲将宝宝放在沙发椅上,而后想办法逗他开心。他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开心点,不受灾难带来的苦痛的影响。
在等候大巴期间,一位土耳其父亲带着他10多岁的女儿爱丽丝朝着记者走了过来。爱丽丝说,她对中国很感兴趣,想和记者合照。在合照过后,她开心地笑了,却并不满足。她又通过爸爸手机上的翻译软件,问记者能否给她一个邮箱地址,她好把合照发给记者。愉快地合影和交谈,让我们几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暂时忘记了地震带来的阴霾与不便。
下午1时左右,记者搭上了前往安卡拉的大巴,与记者同行的,还有另外40多名乘客。这趟旅程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的选择却是最稳妥的,因为至少不会滞留机场,无处可去。
80多个亲朋在地震中遇难
等大巴期间,一名身穿蓝衣服的小男孩闯入记者视线,他正自顾自玩耍,却突然哭了起来。记者给了他一小块蛋糕后,他朝记者甜甜一笑。随后一名男子带着一个身穿红衣的男孩走了过来。交谈中得知,男子是两个小男孩的父亲,大一点的男孩5岁,小的3岁,父亲说阿拉伯语。男子告诉记者,他们家住阿德亚曼市,在地震中,他的家被夷为平地。更让人难过的是,5岁大儿子耳朵似乎受到影响,现在已经听不见声音了。谈话中,5岁的哥哥因为听不到声音,不断在哭闹。3岁的弟弟则开朗很多,他似乎并不清楚发生在哥哥身上的事情。
“家没有了,我们现在无家可归。”男子说,现在他和妻子最紧迫的事,就是治好孩子的耳朵。他们正在等待政府的安排,前往下一个不确定的城市。他们最想去的是伊斯坦布尔,因为在那里孩子也许能得到治疗。
随后记者又遇到了苏黛一家,苏黛是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她和父母以及弟弟妹妹生活在阿德亚曼。看到记者是中国人,苏黛拉着爸爸过来跟记者打招呼。苏黛的爸爸是当地的卡车司机,妈妈是家庭主妇。苏黛的弟弟妹妹都已经上学了。在地震中,苏黛的家被摧毁,他们所认识的80多个熟人也全部遇难。幸运的是一家人都安好。由于家乡被严重破坏,他们接受政府安排,准备前往土耳其的梅尔辛。苏黛一家表示,他们在梅尔辛没有亲戚和朋友,但他们依然需要继续学习和生活。他们希望两到三年后,家乡阿德亚曼能够恢复如常。他们到时会回归故里,再次开启新的生活。
在大厅等待时,还有两名土耳其男子和记者进行了交谈。两人是叔侄,年龄相差只有5岁,侄儿留着络腮胡子看起来比叔叔年纪更大一些。他们都是阿德亚曼当地人,来自萨达特家族。他们对中国很有兴趣,也很想来中国做客。当记者问这对叔侄,他们接下来想要去哪个城市时,他们表示,哪里都不去,就留在这儿,因为要重建自己的家乡。叔侄俩告诉记者,阿德亚曼在地震前是一个漂亮的小城市,他们的家就在市郊,那儿还有一个当地著名的景点内姆特鲁公园。他们认为,重建家乡可能还要两到三年,但他们相信这座城市会恢复如初。萨达特对记者说:“你还会回到这儿吗?欢迎你再回到我们的家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