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9日

舌尖上的二月二

□刘笑甫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龙是中国的图腾,为了祈龙求福,古人在这一天会吃“龙食”,颇具仪式感地把菜肴都唤作与龙相关的别名,比如把馄饨唤作龙眼,把饺子唤作龙耳,以期自己在新的一年“龙威大发”。

我家一直恪守着这项传统。每到二月二,餐桌上雷打不动地会摆开三道菜,猪头肉、龙须面和春饼。

猪头在古时是最常用的祭品,献给龙王等各路神仙,求风调雨顺。迷信破除后,这份美好的心愿就从供桌搬到了餐桌上。母亲常说,龙抬头时吃猪头,一年都有好彩头。虽然猪头肉做法颇为繁琐,母亲却乐此不疲。要先用热水为猪肉沐浴三十分钟,再请来花椒、桂皮、小茴香、甘草等,在撩人的水雾中与猪肉极尽缠绵。等香味浓郁得塞满了整个厨房后,继续熬上三小时,把澎湃的激情变成绵长的深情,一道令舌头闻风而动的美味才大功告成。

唐鲁孙曾赞道:“猪皮明如殷红琥珀,筷子一拨已嫩如豆腐,其肉酥而不腻,其皮烂而不糜,盖肉中油脂已从历次换水时出脱矣。”细细品尝母亲端来的猪头肉,柔韧的瘦肉、筋道的筋、弹脆的软骨、糯口的肉皮,无一不让唇齿惊艳。母亲说,她学艺不精,只会一种猪头肉的做法。要是外婆出手,起码能再整出两个花样。我曾在清代《调鼎集》中读到,当时猪头肉的做法多达十几种,煨猪头、蒸猪头、锅烧猪头、醉猪头、烂猪头、猪头糜等,无数手艺人的看家本领在一个猪头上争奇斗艳。可惜在流传的过程里,很多手艺简化,甚至失传了。世人常说节气的存在感不断弱化,也许就有传统不断消亡的缘故。

龙须面是父亲的拿手好菜,他说,吃龙须面,是在“扶龙须”。龙王爷会庇佑一家人的平安健康。龙须面很细,如同光滑的毛线,没有一般面条的软弱无力,相反,劲道滑弹,让人忍不住地诧异,面条也能有如此不安分的生命力!那份独属于春天的张扬与野性给舌尖留下了世代相传的迷恋。嗦上一大口龙须面,“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寓意也就顺着喉咙,滑入了心房。

父亲告诉我,龙须面是由抻面演变来的。据说明朝御膳房中有位大厨,功力深厚,能把面抻得细如发丝。浸满汤汁后,其口感让尝遍山珍海味的皇帝都赞不绝口,亲自赐名“龙须面”。如今,三百年的时间在一碗面汤里一饮而尽,雪白的龙须面卷起千堆雪,从宫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它已算不上珍品,变成了一日三餐中平凡的一部分,滋味却更加鲜美。“不需要神仙皇帝的庇护,勤劳的人民自会在自己的手中,把美好生活抻得筋道滑弹。”父亲巧妙地总结道。

春饼是压轴出场的美食。它薄而圆,刷过油后,泛出诱人的亮色,与龙的鳞片很像,所以吃春饼也被称为“吃龙鳞”。人们会在饼中加入配菜,简单点的,如豆芽、菠菜;精致些的,会放肉丝炒韭芽、香椿芽炒鸡蛋等。一口咬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仿佛二月二正在我的味蕾上抬头。事实上,豆芽、菠菜等时蔬也正暗合了“春宜升发”之意。

仲春时节,春耕拉开了序幕,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父母每天都起早赶到农田,忙到太阳高照才回家。然后,厨房里也变得一片热火朝天。做春饼时,一家人齐齐上阵。父亲洗菜,我给父亲打下手。母亲是主力,负责做饼,醒面团、刷油酥、擀薄……还负责炒菜。她像是在厨房跳着一支优雅的舞,锅碗瓢盆齐声为她喝彩。待配菜全部装盘,拿张饼,夹进菜,把春饼卷起来,一口咬下,饥饿与疲惫便像春雪一般迅速消融,而在地里挥洒完的力气则像雨后春笋一般在身体里重新涌出。

于是,平淡朴素的日子里,一份厚实香甜的幸福感,在二月二缓缓抬起了头。

--> 2023-02-09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10918.html 1 舌尖上的二月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