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3日

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冯先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冯天瑜教授逝世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哀悼这位受人尊敬的大先生。通过他的同事、后学的追忆,可以回溯先生传奇的一生。

探究中华文化生成机制

冯天瑜热爱历史,是受到父亲冯永轩的影响。冯永轩早年就读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从学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从小的家庭文化环境,让冯天瑜深受史学熏陶。

1979年,37岁的冯天瑜来到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任教,阴差阳错学生物的他,转向心之所向的历史,并专攻少人问津的文化史。1996年,武汉大学成立中国文化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出任中心主任。

冯天瑜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和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诠释中华文化特质,以剖析中华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他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对文化史理论与研究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中华元典精神”为学术界肯认与采用,他的著作《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史》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程,构建了中国文化史整体架构,被誉为“新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一个是自强不息,永远奋力前行;一个是厚德载物,包容万象。”几十年的史海探索后,冯天瑜这样总结他认为的中华文化最重要精义。

还原最真实的辛亥革命史

冯天瑜长期致力于湖北地方史的耕耘。上世纪80年代初,冯天瑜与贺觉非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冯天瑜对于史籍记述分歧、学界争论不休的重要史事,逐一爬梳,重新考证,提出了诸多有别习惯说法的新结论。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探讨了辛亥首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或然性。

冯天瑜曾说,正是自幼生活于首义之城武昌城内,使他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有了一种特殊情怀,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

冯天瑜的多名学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的著述习惯不同于他人,材料搜集、题旨锤炼、结构形成,一般需数年以上,有的准备工作不下10年。

为了研究辛亥革命,冯天瑜与赵师梅、喻育之等辛亥老人有过当面的交流,还与辛亥志士后裔吴欢、吴德立、孙必达、黄伟民、熊辉、吴厚婉等交游,从中获取历史素材,领受历史的现场感。

在1985年首次推出《辛亥武昌首义史》后,他在二十年间又三易其稿,先后出版了三个版本的《辛亥首义史》。

无私捐献家族世纪珍藏

极目新闻记者最近一次深入采访冯天瑜先生是在2018年12月3日。当天,武汉大学为冯天瑜及其兄冯天瑾所捐藏品设立的“冯氏捐藏馆”开馆。

这批捐赠文物及艺术品是冯天瑜父亲冯永轩,以及他的几兄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力90余年收藏整理,主要为书画、信札、货币三大类,包括唐人写经、明人陆治山水、郑板桥诗书画、张大千山水,还有康有为、梁启超条幅,曾国藩、李鸿章信札,也有周韶华、汤文选等当代名家赠画。

为何将冯家两代人90余年的心血尽数捐出?冯天瑜的回答掷地有声:“文物价值不可偏以金钱衡量,其价值在于文化、学术的传承,和美学价值的弘扬。这才是我们文物收藏及文物传播的本质所在。”多年来,多次有人提出高价收购冯氏家藏,均被冯天瑜谢绝。他认为,这些文物取之社会也要奉献社会,“捐赠给武汉大学,可以供更多的社会贤达、广大师生和文物爱好者观览利用,为冯氏两代的努力找到弘扬国学的归属。”

热爱生活的他是个足球迷

“冯先生没有直接给我授课,但我一直视他为自己的导师,不仅是学术上,而且是人生导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说,冯天瑜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个“充满正能量,能够积极影响他人”的人。

刘礼堂说,冯天瑜先生治学严谨、高风亮骨又睿智幽默豁达,而且他十分关心后辈成长。“我从评副教授到教授,都是冯先生一路帮助和提携,评教授时还有幸得到他亲笔写推荐信。”

刘礼堂说,冯先生抗癌多年,还曾做过多次心脏支架,身体一直不好,但他晚年几乎每天都保持十小时以上的研究工作。他一生最爱读书,有一次刘礼堂和冯先生到京山出差,到达宾馆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七点半,刘礼堂去冯先生房间时,他已经早起读书一个多小时。

刘礼堂介绍,做学问之余,冯老师爱好广泛,喜欢书画、打乒乓球、游泳。在冯天瑜65岁的时候,还曾和刘礼堂一起下到东湖里游泳。

少有人知的是,冯天瑜还是一名资深足球迷。刘礼堂向极目新闻记者展示了冯老生前同他的聊天记录,在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期间,冯老多次发信息跟刘礼堂聊比赛。从聊天记录上看,冯天瑜十分乐于在赛前预测比赛结果,他向刘礼堂解释,“我把球赛预测作为一种思维体操。”

--> 2023-01-13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07948.html 1 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冯先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