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田娟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我交给你几个任务好不好?”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副主任医师周宁每次查房时,最喜欢说的一句开场白。将每一名患者当成自己即将要上战场的战友,周宁每次的细细嘱咐,都能让焦虑的患者慢慢重塑治疗的信心。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周宁参与组建的护心小分队,成为了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尖刀连。在危难时,这支尖刀连像一把利刃直刺病毒、逆转战局,为无数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但在周宁眼里,这枚军功章不只属于尖刀连,还属于每一位曾经和他们携手与病毒抗争的患者。
在周宁看来,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过命的交情,唯有通力合作、双向奔赴,才能赢得每一场和病毒的决战。面对一个月前到来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他和团队带着这样的初心再次出征。截至1月7日,其团队治愈出院的重症新冠感染者已超过40人。
细节控最爱给患者布置任务
虽然查房一般是上午8时30分开始,但周宁早已养成了每天早到一个小时的习惯。这一个小时,他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熟悉每名住院患者前一天做的重要检查和各项指标情况,比如心率、血压、电解质等。
“我们常说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对患者病情的细节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溃坝式的医疗后果,比如血钾管理不到位,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心脏骤停、缺氧性脑病。看起来糟糕的后果,往往都是由于细节没有管理好引起的。”周宁表示,所以对患者每个指标了然于胸,对每个细节管理到位,也是他对团队所有成员的要求。
除了需要弄清患者的每一项硬指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至关重要,每次查房便是最好的交流窗口。1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跟随周宁和团队查房时看到,他所在的治疗组负责病区31名患者,每次查房时间都是2个小时。而周宁除了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爱给他们布置任务。
一名刚入院的患者此前做过心脏换瓣手术,感染后肺部症状较重,由于长时间没有睡好,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您的肺部病变情况较重,但我们很有信心治好,我给你布置几个任务好不好?”见该患者情绪低落,周宁先给她吃了颗定心丸,然后又说,“第一个是要吃好,把营养搞好。跟病毒作斗争,你吃好才有体力,免疫力才能跟得上;第二个是要睡好,如果实在睡不好就告诉我们,我们来想办法;第三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心情好,不能着急、不能焦虑,要相信我肯定能把你治好,只是时间的问题。”任务布置完毕,患者不再焦虑,对治疗重新树立了信心。
与“战友”双向奔赴才能战胜病毒
周宁每次给患者布置的任务,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战友间的经验分享,这是他从2020年坚持至今的习惯。
2020年初,周宁在诊治过程中被感染新冠病毒,因床位有限,他开始自我隔离。所幸病情较轻,几天后渐渐好转。那时的武汉确诊病例增加较快,“我是被感染者也是医生,所以有责任把自己的经历告诉焦虑的大家。”周宁说,于是他把隔离治疗的经历写下来,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4000多字的自愈日记,成为无数患者的精神支柱和心灵鸡汤,阅读量几天内就超过1500万,留言达1.4万多条。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周宁觉得和患者之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的“战友情”,也让他对和病毒斗争有了更新的认识。“其实患者能好转,最大的功臣是患者自己,是他们体内的免疫系统绝地反击才把病毒清除了,药物只是辅助,关键还是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周宁说,而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三大法宝,他认为是“吃好、睡好、心情好”。所以每次查房,他都会把三大法宝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分享给患者。
2020年至今,每个在周宁的陪伴下闯关成功的患者,都是他生死之交的战友。周宁表示,只有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有盼头、眼里有光,医患之间才能通力协作、双向奔赴,打赢与新冠病毒的正面阻击战。作为医生,他能做的就是守护好患者眼里的希望之光,只要这点光不熄灭,就一切皆有可能。
护心小分队和患者齐闯生死关
2020年与新冠病毒的第一次交手,同济医院就组建了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中医药、气切等多支小分队组成的特战尖刀连,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同行并肩战疫,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与时间赛跑,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探索出治疗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同济经验。
正因为有了2020年的宝贵经验,面对一个月前到来的这场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同济尖刀连快速集结,组建了插管队、护心队、ECMO队、护肾队、CRRT队、护肝队、护脑队、康复队、儿童救治队、孕产妇救治队、药学队11个小分队,百余名专家随时准备奔赴各专科抢救,全力保障重症救治。
52岁的吴先生(化姓)原本患有冠心病,一直没有好好治疗,偶尔心绞痛也并未在意。前不久吴先生感染新冠后诱发了急性心肌梗塞,在家剧烈胸痛2个小时,才被送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接诊医生迅速确立了急性心梗诊断,周宁和护心小分队立即开通了绿色通道,从入院开始仅用了半个小时,就为吴先生手术开通了血管,使其转危为安。
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80%都是由心肌梗塞引起的。此类患者若错失最好的黄金救治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死亡率会直线上升。周宁带领的护心小分队枕戈待旦,1个多月的日夜守护,陪伴许多重症患者闯过了一个个生死关头。
“相比于3年前,我们这次是老马识途,知道重症救治往哪儿走、劲儿往哪儿使,没有了当年的惊慌和无助。”看着急诊逐渐回落的接诊量,以及不断上涨的重症患者出院数量,周宁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胜利就在眼前,这一波高峰应该很快就能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