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协宣
他两度赴国外进修,将心脏大血管外科前沿技术带回武汉。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Cabrol(卡布罗)手术,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为推动我国胸心外科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医德高尚,心里装的只有患者,在他的办公室有个硬壳笔记本,记录着他退还给患者的每一个红包和礼品,实在找不到人的就上交给医院……
他就是我国著名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杨辰垣教授,原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2023年1月8日,杨辰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汉逝世,享年86岁。
1
打破空白
进军心外科尖端技术领域
“他爱党爱国,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书写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杨辰垣教授的博士生夏家红教授追怀恩师。
1936年12月,杨辰垣出生在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69年,他作为中坚骨干,参加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筹建。
1970年,在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的指导下,杨辰垣与叶世铎、兰鸿钧教授同台完成了协和医院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在当时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一个突破,也为复杂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年后,他肩负组织的期望,来到法国婴幼儿心脏血管病外科医院进修。其间,他看到了国内心外科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于是暗下决心,奋力赶超。
在此期间,杨辰垣每天沉迷于工作,除了每天要上2至3台手术,一到周末就扎进医院图书馆,查文献、做笔记,再装订成册,便于回国后归纳、翻译。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杨辰垣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术,也为他今后开展高难度的心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心脏外科领域,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非常凶险,它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大动脉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死亡。对付这种疾病,必须替换升主动脉、主动脉瓣,再将左右冠状动脉重新连接。传统手术将冠状动脉直接缝合于带瓣管道,容易造成吻合失败以及无法控制地大出血,但这也是当时我国医疗界普遍采用的术式。
在法国期间,杨辰垣得知一种名为“Cabrol(卡布罗)手术”的新术式,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可避免传统手术的合并症。他刻苦钻研,很快熟练掌握诀窍,并在回国后进行大量的动物试验,对卡布罗手术进行重大改进。
1993年3月23日,杨辰垣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改良版的卡布罗手术。在随后的3年时间,先后5位患者均接受了改进的卡布罗手术,且全部成功。1998年,“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与改进”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攻坚克难
成为中南地区心脏移植先行者
“杨教授对医学的追求,尤其是医疗技术的创新,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夏家红教授说,当时很多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杨教授肯吃苦,专注学习和创新,将新业务带回国内。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完成。在法国心脏移植中心考察的8个月时间里,杨辰垣教授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目标:制定开展心脏移植的计划。
回国后,杨辰垣教授和协和医院心外科的医务人员一起,加快了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技术准备。
1994年,一位年仅13岁的小女孩住进了协和医院心外科。她患有终末期毁损性心脏病,心脏搏动微弱,传统治疗已经基本无效,心脏移植成了最后的手段。看着小女孩无助的眼神,杨辰垣教授决定放手一搏。杨辰垣教授知道,协和医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基本具备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条件。
当年的3月18日,杨辰垣教授主刀,在兰鸿钧教授指导下,与蔡俊坚、孙宗全教授等通力协作,实施了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重生的心脏很快复跳。后来,小女孩顺利出院,并创下了当时中南地区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
当年,张凯伦教授作为年轻医生,曾与杨辰垣教授一起进行心脏移植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至今我仍被前辈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不问成败投身科研的执着信念所感动。”
在业内,杨辰垣教授也成为中南地区心脏移植的“先行者”。夏家红教授说,近十几年来,杨辰垣先后编写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病变与手术图解》《心脏血管外科的经验与进展》两部个人专著,并参加大型参考书《心脏病学》的编写,“这些对于年轻的心外科医生来说,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引路灯’。”
杨辰垣教授曾说过:“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康复的患者告别病房,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儿童,作为一个医生真感到莫大的欣慰。”
“大医精神代代相传,奠定了科室发展的精神基石。”1月9日,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前协和医院心外科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常规治疗方式,尤其是儿童心脏移植。如果说,器官移植是外科学的“皇冠”,那儿童心脏移植是这个领域标志性的前沿技术。从2008年至今,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已完成儿童心脏移植手术139例,儿童心脏移植数量领跑全国。
3
内心纯粹
患者送礼他坚决不收
“从医几十年,杨教授心里装的只有患者,是一位纯粹的医者。”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主任感慨,他与杨教授相识近40年,被他对待医学的执着和创新精神感动。即使身患肿瘤疾病,他一年365天坚持早上8点到病区参与查房,即使已经80多岁,他每周上门诊,风雨无阻。
心血管外科李燕君、徐芬、王慧华三位护士长都说,每次都劝杨教授别太忙,有时间歇一歇,“可杨老说,‘我喜欢在临床,即使帮不上什么忙,遇到疑难患者,一起商量讨论也是好的嘛。’”
心脏大血管外科刘成硅教授回忆,杨教授非常注重医疗细节,尤其是查房时,患者的血压、尿量等数据,医生汇报了数据,他也要自己一一核对,不允许出错。
董念国教授说,杨教授有个硬壳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退回的每一笔红包。这些红包有的是手术前求关照,有的是术后表感谢,都被他如数退回,实在退不回的,就交给医院。
杨教授常引用年轻时老师管汉屏教授教导他的一句话:“把珍贵东西交给你的人是信任你的人,信任不能辜负。患者把生命都交给了医生,还能收红包?这是对白大褂的亵渎!”
2003年,一位武穴的患者因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狭窄,面临生死抉择。杨辰垣教授和团队为他实施了国内首创的人工血管“主动脉分流”术。12年后,患者长出拳头大的“人工血管动脉瘤”,生命垂危,他再次找到近80岁的杨辰垣教授,再次进行人工血管置换。2015年9月14日,心脏大血管外科再次开创性为他置换了两侧部分人工血管,他重获新生。
这位患者说,第一次手术前,他找到杨教授,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装进了一个小红包,准备塞给杨教授,结果杨教授面色一改,冲他恼道:“你这是干什么,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杨教授对待患者一向很亲切,这是他唯一一次看到杨教授发火。十二年来,杨教授经常打电话到他家,询问他的病情。“十二年来,他无数次帮我从医院复印病历,邮寄给我,便于我在当地接受治疗,都是他掏的钱,他从没收过我任何东西。”该患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