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渗透融合,推动体育消费纵深发展,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商贸中心、文体产业园等新产业集聚区……”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民进武汉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发挥体育赛事带动作用,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提出:要构建12分钟体育健身圈,带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民进武汉市委会调研认为,“12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需要结合社区空间来规划体育用地,而现有的体育设施还存在总量供给不足、区域间不平衡的现象。建议发挥体育赛事带动作用,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调研显示,截至2021年底,武汉市共有体育场地33686个,体育场地面积267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6平方米。中心城区普遍存在老旧小区较多、社区内空地较少、可利用于体育设施建设空间不足的问题。一些现有体育设施的配备,也未能充分贴合社会需求。例如,全民健身路径常见的单双杠、转腰器、太空漫步机等,基本能满足老年群体的活动要求,而年轻群体喜爱的篮球、轮滑、飞盘等运动则缺乏活动空间。
目前,武汉已有渡江节、武网、汉马、世界飞行者大会等著名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其影响力尚未充分溢出至普通市民层面;武汉马拉松是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世界田径银标赛事,但江滩、沙湖公园等热门跑步路线还缺乏存包柜、售货机等辅助、补给设施。
武汉市政协委员刘胜建议,要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健身场地布局,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推进落实“一场两馆一园”建设,依托中小型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统筹文体活动设施布局。同时,紧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有机增设体育场地,合理利用具备条件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打造空中步道、老年人健身角、屋顶游乐场等普惠性体育设施,按“因地制宜、因时开展”原则增设笼式足球场、拆装式游泳池等专业化体育设施。
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有各类公园800座,到2025年预计将突破1000座。多位政协委员建议,新建公园、绿道、绿地项目中,坚持“体育园林化、园林体育化”思路,在项目动工前就规划配建体育设施,使公园景观带与体育健身设施有机融合,形成全民健身休闲新型景观带。
体育空间和设施如何布局才更合理?民进武汉市委会认为,要根据居民需求,实现体育空间及设施的多样化。比如,对老年人较多的社区,更多考虑广场舞、健步走、全民健身路径等需求;对年轻人较多的社区,可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球类设施。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便捷预订运动场地、匹配运动队友、参与培训课程等功能,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运动数据指标进行精准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定量运动方案。健身场馆运营规范化方面,有关部门应采取减免租金、发放文体消费券等方式,积极扶持健身场馆在常态化防控下有序营业。
民进武汉市委会还建议,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渗透融合,推进运动健身、体育培训、竞技表演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业态综合开发,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商贸中心、文体产业园等新产业集聚区,实现不同业态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引流,发挥体育用户粘性,丰富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