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张梦石
刚退烧就为患者做气管插管,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每天接百余个电话……近一个月来,43岁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杨硕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一线。
1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杨硕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探访这里守护生命的医护们。
爹爹无法排痰喘气
他紧急操作救命
“患者肺里有痰,一喘气就呼呼直响,每次都咳不出痰,血氧不稳定,肺部感染也控制不下来!”1月3日一早,杨硕刚进病房,就听到管床护士求助。
患者是一名八旬爹爹,感染新冠病毒发烧4天后出现胸闷、喘气症状,被送往武汉市第一医院,双肺感染面积已达一半以上。在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经过治疗,胸闷喘气症状一直没有缓解。“赶紧用纤支镜吸痰,改善呼吸!”杨硕当机立断。
据了解,做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时会引起咳嗽,喷出的飞沫让医护人员存在二次感染风险。为此,杨硕和团队医护做好防护,进行十多分钟紧急操作,将患者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清理掉,并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爹爹的呼吸很快改善,生命体征平稳了。此时杨硕新冠感染康复没多久,衣服背后已湿了一大片。这样的操作,他几乎每天都要进行。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近一个月来,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2个病区扩至9个,在2个综合ICU基础上增加了5个专科ICU。高峰时期,5天内收治住院患者1800余名。因为杨硕负责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几乎收治的都是重症,大部分在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入院时肺感染面积都在50%以上,他也因此被唤作“攻坚卫士”。
每天接百余个电话
为患者和家属“疗心”
记者在病房看到,杨硕一上午为近20名患者查房,临近下午1时,才有时间匆匆扒几口盒饭,抽空眯一会儿,下午又投入到紧张“战斗”中。
“虽然辛苦,好在最艰难的时候熬过来了。”杨硕告诉记者,去年12月上旬开始,该病区陆续有医护发烧,“最艰难时,整个病区加上我,只有3名医生。我连轴工作,一周瘦了四五斤。后来陆续有医护好转了回来,我才阳了,发高烧、黄脓痰、咳血、双侧肺炎,回家扎扎实实睡了几天。”
杨硕的烧刚退,妻子和8岁的女儿也发烧了。来不及照顾家人,他又投入到高强度救治工作中。因为救治经验丰富,不仅自己所在的病区,他还要参与其他几个病区的巡诊。
除了每天要看三四十名重症患者,他还要替患者和家属“疗心”,每天至少接一百多个电话。有的患者住院后,患者和家属往往十分焦虑,四处打听国内外的治疗方案,一个个问,比方人免疫球蛋白要不要用、抗病毒药能不能用、单抗能不能用。杨硕说:“必须跟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这个到底现在适不适合,用后可能有什么副作用,是否利大于弊等。”
虽然工作辛苦,但让杨硕欣慰的是,已有不少患者陆续康复出院,出院时都会向医护人员衷心感谢,这也是杨硕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每晚和家人视频,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他最大的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守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危,要对得起这一身白衣。”杨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