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丁燕 龚永平
玉壶、玉腰带、玉烛台、玉碗、玉鼻烟壶、玉玦、玉蝉、玉鱼、玉剑首、玉璇玑、玉佩、玉手镯……你听过的,以及没有听说过的,你见过的,以及没有见到过的各式各样的玉器,在这个展览上,可以一次集中看个够了!
1月3日,“荆声玉振 楚韵生辉——古代玉器精品展”在武汉博物馆珍藏厅开展,并举行媒体导览。
展览精选400余件各时期玉器呈现给观众。这些玉器来自荆州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武汉博物馆以及民间藏家,由三馆联合推出。时间最早的有距今约4200年至3700年的后石家河时期的玉器,时间最晚的有玉器工艺达到巅峰的清代玉器。
此次展览是湖北域内古代代表性玉器的首次集中展示。
1
四千年前石家河玉器
曾体现琢玉技术最高水平
展览分为远古玉音(史前时期)、吉玉威仪(先秦时期)、琼玉绵延(秦汉唐宋元时期)、灿玉辉煌(明清时期)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了荆楚大地玉文化的发展历程。
荆楚大地玉文化源远流长,雕琢精美的石家河玉器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优美的荆州战国玉器更是中国玉文化中的绚丽奇葩,还有瑰丽多姿的清宫造办处制作的传世玉器,都是历久弥珍的中华瑰宝。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在距今约4200年至3700年的后石家河时期,石家河文明进入了玉器时期。
石家河玉器造型有人头像、虎头像、蝉、鹰、龙、凤、环、坠等,珠和管等多有穿孔,可与衣服缀合也有可作头饰之物,少见礼器与生产工具,且多出自瓮棺,造型精美,寓意深远,是当时社会等级分化与职业身份认定的重要依据。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表明石家河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多有交流,在距今43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文化上“早期中国”。
2015年,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此次展出的“连体双人头像”即为谭家岭遗址出土,为双人首共一蛇身形象,人首皆戴头冠,耳部饰S形简化蛇,该玉玦是人首蛇身传说的最早实物证据。
2
楚国人喜欢佩玉
玉佩代表主人的身份地位
荆州是楚郢都故里和楚文化圣地,楚人在以荆州为中心的辽阔地域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荆州地区出土的先秦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玉器集中体现了中国先秦玉文化发展的成就。
熊家冢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为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玉器三千多件,其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同时期最高。
此次展出的战国时期组玉佩共12件,由玉璧、玉珩和龙形玉佩组成,出土于熊家冢5号殉葬墓中。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代表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社会地位越高,所佩戴的串饰越长越多。同时,串饰也限制了佩戴者的行走速度,达到节步的目的,以反衬佩戴者的高贵身份。这套组玉佩形制雕琢精美,彰显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楚国玉器中的佩玉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产物,其以独特的文化审美和高超的制玉工艺受到世人瞩目。在东周楚国玉器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形玉佩。
此次展出的荆州博物馆藏“无足玉龙佩”为国家一级文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古代帝王国君的象征。龙形玉佩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奔腾张扬,与中原地区的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相比,其更富有张力也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3
登上央视的馆藏文物
尽展武汉地区玉文化魅力
武汉博物馆玉器收藏品类丰富,此次精选200余件各时期玉器参与展览。既有用于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新石器时代神面纹玉琮,体现盛唐重体量、重骨法玉器风格的唐龙纹玉佩,又有曾登上央视《古韵新声》七夕专题节目的清乾隆款青玉双凤交颈壶,以及玉质温润、形制古雅的白玉福寿纹葫芦形壶,这些玉器代表了武汉地区玉文化发展水平,也展示出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的独特魅力。
展览将持续两个月,观众可在武汉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