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6日

推动中国麻醉学科建立 在校举办古典音乐欣赏会150余场

“麻醉先驱”金士翱在汉逝世

金士翱教授

金士翱教授生前和学生们在一起探讨专业 同济医院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谢雪娇

他是推动麻醉学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科目的第一人,不仅促成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类中增设“麻醉学专业”,还作为全国仅有的3位麻醉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培养了中国内地第一批麻醉学博士。作为我国著名的麻醉学先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金士翱教授将一生都献给了麻醉事业。

金士翱教授的心中挚爱除了麻醉事业,还有古典音乐。他和几位志趣相投者组建爱乐小组,在学校里举办古典音乐欣赏会150余场,将知识和音乐在薪火中传递。

我国著名的麻醉学先驱、医学教育家、中国麻醉学杰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金士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凌晨0点45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外科转行

他成为了麻醉先驱

1949年,金士翱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50年8月回母校同济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不久后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当时,麻醉医生奇缺,时任外科主任的裘法祖为此十分焦急,特意安排金士翱从事并负责临床麻醉,此后金士翱走上了专职麻醉医生的道路。

1952年,金士翱来到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师承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吴珏教授。一年时间,金士翱就成了基础扎实,且内、外科临床技能俱佳的麻醉医师。1953年,金士翱进修结束来到同济医院,随即建立麻醉学组。在金士翱的主持下,同济医院麻醉学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许多手术不再因缺少麻醉而受到限制;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也大为降低。

1955年同济医院迁驻武汉,1956年6月,医院麻醉科正式成立,不仅担负全院乃至湖北省抢救和麻醉业务,而且还对来自各地的麻醉师进行培训。1964年5月,全国第一次麻醉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金士翱在大会上所作的“主动脉移植手术的麻醉经验”报告,首次报告了采用降低病人体温和人工控制低血压措施应对手术中阻断主动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良好效果,引起出席代表的关注。

在临床麻醉中,金士翱和他的同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手术奇迹,重伤工人的抢救、下乡巡回医疗都少不了金士翱和他的同事们的身影。1979年后,武汉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和湖北省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先后成立,金士翱教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1984年,金士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位麻醉学博士生导师之一。

苦苦探寻

推动我国麻醉学科建立

上世纪80年代,麻醉学已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将麻醉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并列为二级学科。我国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需手术治疗危重患者的日渐增多等,对麻醉学专业人员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客观存在的现状是,麻醉医师的质和量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

金士翱深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国没有麻醉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麻醉人员多由医生、护士转行而来,高层次麻醉人才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心急如焚的他苦苦思索着、探寻着,从调查研究入手,收集资料,寻求良策,撰写《走我国自己道路,解决麻醉科后继乏人问题》一文,准备呈报有关部门。

1987年3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医药本科院校专业目录预审会上,金士翱作了《走我国自己道路,加速培养高级麻醉学专业人才》的专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当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正式审定会上,确定在临床医学类中增加“麻醉学专业”的设置,并委托金士翱等3位教授编写麻醉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主要课程、授予学位等。

随后,我国十余所医药院校开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每年培养专业麻醉医生1000余名。从1981年至1996年,金士翱教授共培养了1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已是国内外麻醉学界的精英,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麻醉医学教学和研究舞台。

极致浪漫

每年都给学生开古典音乐会

在手术台和教学上极致严谨的金士翱,在生活中却有着极致浪漫的兴趣爱好。金士翱家中的客厅里摆放着一架老式的钢琴,窗台上整齐堆放着的,有一半是音乐方面的资料和影碟,卧室的书架上放着一整套《古典音乐欣赏入门》。他的家中时不时就会有一阵阵交响乐音传出,每当这时,邻居们都会心一笑:“金教授又在开音乐会了。”

金士翱和同济医学院几位志趣相投者组建“爱乐小组”,在同济医学院举办过古典音乐欣赏会150余场,参与者超过1万人,而且他还联系学校教务处,在同济医学院开设“古典音乐欣赏选修课”,让参加爱乐小组的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医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古典音乐。同时,他还坚持每年为同济医学院麻醉学科的研究生们上毕业前的一堂音乐课,这不仅是一堂简单的音乐课,更是一堂人生洗礼的课程。

金士翱教授希望让学生们通过对音乐的鉴赏,为未来的医者注入人文的关爱情怀。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他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麻醉医生,你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要知道,身为麻醉医生,在整个手术医疗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也是毋容置疑的。如果说‘首席小提琴家’是那主刀医生,那麻醉医生就是‘乐团指挥’,指挥着各个乐器声部有序演奏,也保障着整个手术的平安顺利。行医爱乐,生命可贵!”

学生追忆

“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

“老师喊了好多次要我去参加学校的音乐会,但我这人天性好动,一直都没有去,没想到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听到老师的音乐会了。”得知金士翱教授去世的消息,湖北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姚尚龙教授伤感地说。

“要把患者的疾苦放在心间,当一个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姚尚龙至今仍记得,初入学时金士翱教授对他们说的这句话。在金士翱看来,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仅只在手术室里,从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只有做好了全程管理,患者才会建立对麻醉医生的信任,“这不仅是一种治疗,更是一种人文交流,要做到有始有终,患者才会有回响。”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姚尚龙始终将金士翱教授“要当一个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的谆谆教诲铭记心中,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直追求的职业理想。

“一代楷模,万世师表。”1月5日清晨,听闻金士翱教授逝世的消息,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韩东吉在朋友圈缅怀道。2017年,同济医院成立了“同济梧桐树”分娩镇痛团队,韩东吉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这一团队引起了金士翱教授的关注。2019年5月,金士翱教授邀请韩东吉去家中做客。将韩东吉迎进门后,金士翱教授从书架上翻出了一张张泛黄的剪报,剪报正是关于中国推广无痛分娩的内容,剪报上还有金士翱亲笔写下的注释笔记。

分享完剪报,金士翱教授还对韩东吉和团队开展的个体化无痛分娩技术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说:“看似一件小事,只要你坚持做,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只要坚持做到了极致,你就能成为大家。”

被邀请去金士翱教授家中做客,并不是韩东吉一人的“特殊待遇”,退休后,金士翱仍然关注着麻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关心同济医院麻醉学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多次邀请年轻人来家里探讨麻醉学。

2014年,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陈堃也曾接到金士翱教授的邀请。陈堃还记得,第二天有一台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手术,得知这一情况,金士翱教授邀请他去家中聊聊第二天的手术。陈堃进门后,金士翱教授从书架上拿出很厚的一个剪报本子,每一页都贴上了彩色便签并标注了重点,金士翱教授翻出要给陈堃的那几页,跟他再次分享了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并特别叮嘱了麻醉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管手术经验有多丰富,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台麻醉。”40分钟的“课外小课堂”让陈堃至今都记忆犹新,除了学到不少专业知识,更让他敬佩的是金士翱教授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的严谨态度。

--> 2023-01-06 推动中国麻醉学科建立 在校举办古典音乐欣赏会150余场 4 4 楚天都市报 content_206892.html 1 “麻醉先驱”金士翱在汉逝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