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曼英
1月2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获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当天凌晨6:40去世,享年87岁。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胡福明曾犹豫了一个多月,最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让他暗下决心开始动笔。他坦言,那时根本没有名利观念,只有风险观念,只求文章能够起到该起的作用,个人不要因此受到打击。近些年,虽已至耄耋之年,胡福明头发花白、视力大不如前,执笔写字的次数渐渐减少,但对于国情、省情,他仍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希望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坚实。”“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照亮每一个国人的未来。”仍是他内心最真挚的期盼与信仰。
“发现错误思想不去批判,我就对不起党”
据新华社报道,胡福明在83岁,回忆起当年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衷时,仍然心潮澎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发现错误思想不去批判,我就对不起党,不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回忆起当年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衷,胡福明对新华社的记者这样说道。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胡福明当时感到心里没底,直接批判“两个凡是”,他敢写也没人敢发。1977年3、4月份,胡福明犹豫了一个多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最终占了上风,他暗下决心开始动笔。
1977年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文章寄出去后,他心里依旧没有底。
2016年,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时,胡福明坦言,那时根本没有名利观念,只有风险观念,只求文章能够起到该起的作用,个人不要因此受到打击。
后经反复共同讨论和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0日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于第一版,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同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8年12月,胡福明在回忆他为《光明日报》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前前后后时,“我一直这样讲,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胡福明说,他感觉到写作的初心还是人民的需要、党的需要。
希望改革开放脚步越走越坚实
2020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新春访名家》系列专栏。在南京马鞍山路,《光明日报》记者见到了隐居在此的胡福明。
谈到与《光明日报》的缘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言语中流露着亲切。“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定稿历时8个月,当时光明日报社的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等同志和我一起参与了修改。”他这样说道。
因岁月驱使,年轮更替,胡福明的视力已大不如前,执笔写字的次数渐渐少了,但对于国情、省情,他仍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希望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谈全面从严治党,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谈提升江苏企业竞争力,谈科技成果转化……几十年来,他思想的脚步一直紧跟着时代脉搏。其中,正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采访临近尾声时,胡福明对记者说:“党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讲课、写文章、宣传马列,也不足以回报党和人民。现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还会让老伴儿为我读报刊,有机会也会参加一些会议,希望能跟上这个时代,继续为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离开胡老家时,已至正午,阳光不知何时出现,洒落在住所的庭院,门前松柏越发显得苍翠。胡老坚持送记者到门口,他说,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希望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坚实,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照亮每一个国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