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老师精研作业设计 家长还能“举手”喊停 小改变让学生做作业时长缩四成 2025年04月22日

教研组老师正在研究分层作业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丁蕾

学生平均作业时长缩减40%,九成以上中、高年级学生每天晚上能在9时前完成作业……一个多月前,武汉市陈家墩学校开始了一次创新尝试:在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该校以作业管理改革为突破口,推出班级“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与班级“家长作业举手制”两项创新举措,构建作业管理的全链条闭环体系,家长满意度达95%以上。

作业设计“精准导航”薄弱点

近日,该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办公室里,备课组长陈洁老师正和同事们研究分层作业,打开班级的“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每课时作业分为A包基础巩固、B包能力提升、C包思维拓展三个梯度,题目旁标注着每项作业预估完成的时间。

“以前布置作业就像撒网捕鱼,现在要像GPS导航一样精准。”陈洁老师指着作业本上的星级标注解释道,A包、B包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C包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孩子挑战,这种分层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每天17:30课后服务结束前,该校教师工作群里都会准时弹出三至六年级各班的作业公示——这是学校推行的“阳光作业”制度,以班主任老师为首席,学生代表为监管,各科教师需在课后服务开始前布置分层作业,并由各班学生代表填写班级“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并统筹监督各科作业完成总量不超过一小时。

据悉,“课后成长全科记录册”的使用,通过分科控时、分层设计,确保作业总量不超时、难度不超标,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同时提升作业管理效能,减少机械重复题型;考查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记录,强化了非书面作业的实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完成率的数据为教师提供教学诊断依据,改进作业设计内容,助力精准教研;透明的作业公示与反馈机制增进家校信任,引导家长科学参与孩子学习管理,构建家校共育桥梁。

“作业改革倒逼课堂增效。”五年级语文教师徐伟文深有感触。现在他每节课上会预留5分钟“当堂检测”,实时掌握学情,避免课后作业“大水漫灌”。各科教师还开发出“思维导图整理”“错题微课讲解”“数学知识小报”等特色作业。

家长“举手”学生可停止做作业

高年级学生带回家的作业,也可以通过“家长作业举手制”来调控。因特殊原因未能在9点前完成作业时,家长可启动“举手”程序,让孩子停止作业,并向班主任老师说明情况,以此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

“过去看到孩子熬夜写作业心疼又无奈,现在有了发言沟通的渠道。”四年级学生徐诗雨的爸爸调出手机里的“举手”记录说道,“如今孩子每天晚上能按时睡觉,第二天精神饱满,学习更有劲头。”

六年级学生吴悠菓的妈妈也表示:“以前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现在知道有时间限制,反而更专心了,效率提高不少。” 五年级学生桂嘉骏的家长表示:“这项制度让我们不再焦虑孩子作业做不完,能够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及时调控学业压力,我非常支持。”

作业改革举措也推动着教师团队不断蜕变。在该校校长姚妮娅和教学副校长汪华芳的带领下,教导处协同各教研组一同在教研活动上深入探讨研究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避免机械重复作业,让作业真正发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汪校长亲自对每个学科、每个年级的作业一一进行指导和审核,不断优化和提高作业质量。

此外,学校还举办了青年教师读书会、“养正杯”教师作业设计评比等活动,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等相关书籍,分享读书收获,展示教师优秀作业设计等,激发教师们自主探索“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不断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高效作业。

校长姚妮娅表示:“‘双减’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教育生态的重构。我们通过精准化作业管理撬动课堂变革,借助家校协同凝聚育人合力,最终让教学工作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