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敏在猕猴桃基地巡视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尚进 周艳 余夕雯
四月的乡村,万物竞长。4月18日一大早,湖北襄阳保康县黄堡镇韩家湾村的猕猴桃基地里,一位纤弱的女子熟练地将散落的藤蔓攀上支架。
“今年的猕猴桃即将进入盛果期,我有空就来看一看。”眼前的这位体重80斤的女娃就是韩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姜敏,600多村民的“当家人”,她用7年时间,绘就了韩家湾村乡村振兴的新“剧本”。
三次电话请回乡,外来媳妇当上村支书
姜敏2007年中专毕业前往深圳打工,之后结婚育儿生活安稳。2014年,韩家湾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缺个会计,时任村支书的郭登富想起了姜敏,三次打电话邀请她回乡。姜敏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回乡。
作为外村嫁过来的媳妇,姜敏对村民们并不熟悉,硬是靠着两条腿,在短短5天内,走访了166户村民,把所有数据都登记清楚。“小麦的补贴比玉米要高,你多帮我们登记一些小麦!”十几户村民向姜敏提出了要求。“坚决不行!”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姜敏接到了十几个愤怒的责骂电话,她反而坚定了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
“你这个公示不公平,凭啥把我资格取消了?”2015年年底,村里在进行低保评议公示时,一位情绪激动的村民竟当众撕毁了公示,并将姜敏一把推倒在地。顾不上身上的伤痕,姜敏又打印出一份公示,再次贴上公告栏。
通过这些事,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个倔强又坚强的“小女娃”。姜敏也慢慢学会了骑电动车,并经常帮村民从镇上取钱、带快递、买东西,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
2018年,前任村支书离职,刚刚30岁的姜敏成为了村支书。
荒山踏出30多里小道,2万米管道铺到村民家
试用期第一天,姜敏就决定解决57户70名村民“缺水”难题。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距离村里30多里地的一个山洞中可能有活水,姜敏带领干部徒步寻找水源,并邀请勘测队一同确定引水方案。
施工中,物料运输全靠人力搬运和骡子拉运。姜敏整日陪着大家在一线调度,原本荒芜的高山,也被大家走出了一条30多里的小道。
经过大半年的通力协作,2万多米的水管铺设完成了。通水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
五组有十几户村民,有3公里的道路一直没有硬化,村民们常常遭遇雨天一身泥的困境。
姜敏跑到保康县政府,推开了副县长(分管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办公室大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3公里的村路完成了硬化,姜敏的试用期也变成了正式offer。
2018年9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姜敏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村民眼中的姜敏,也从“小女娃”渐渐变成了“主心骨”。
种茶育果干菜加工,空壳村成了小康村
如何能让村民们富起来?姜敏的心思放在了琢磨产业发展上。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加上气候适宜,颇有名气。姜敏从中看到了机会,她争取到十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决定对村里荒废的老茶园进行改造。
茶园改造完成后,村民却纷纷打了退堂鼓,觉着种植新茶树需要生长三年才能见收益,有风险。
姜敏一家一家地敲门走访,耐心向他们宣传产业发展前景,村民们很快被带动起来,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如今,村里的茶园面积增长到230亩,年产值超20万元。
郑万高铁经过韩家湾村,施工时留下了一片渣场。2020年,姜敏琢磨着在这里开设猕猴桃产业基地。如今五年过去了,50亩的猕猴桃即将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增收超10万元。
烟叶种植、光伏发电、干菜加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姜敏的推动下,全部建成运营,让本村及周边乡镇富余劳力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采访间隙,姜敏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只要我认准的事儿,就一定把它干好!”眼神中闪着笃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