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航拍图

唐一禾《“七七”的号角》 1941年 油画 33.3×61.2cm 中国美术馆藏

雕塑《思想者》坐落于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内
4月13日,以“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与跨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主题的“跨学科与跨文化(IDNC)”国际会议于湖北美术学院落下帷幕。两天会议期间,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艺术、设计和教育的新使命。
这与105年前的4月13日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彼时的武昌芝麻岭,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等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武昌美术学校(后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湖北美术学院前身),这所学校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起源;此时的武汉藏龙岛,105岁的湖北美术学院以实际行动回答“教育强国,湖美何为”的时代命题,彰显的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担当。
正逢抗战胜利80周年,令人慨叹的还有“抗战烽火里的武昌艺专”。1937年,日机开始频繁轰炸武汉,武昌艺专师生带着笨重的钢琴、易碎的石膏模型、珍贵艺术品、进口仪器教具等西迁,先迁宜昌古老背,再迁四川江津德感坝,在连天烽火中坚持办学,蒋兰圃等人家产殆尽,唐义精、唐一禾甚至付出了生命,但学校在这8年间却培养了刘国枢、李家桢、刘一层、杨立光等大批出色的人才。
可歌可泣的历史背后,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我校的百年历程.是一部践行美育报国理念的壮丽史诗。”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鲍清芬说,一个多世纪以来,湖北美术学院不断熔铸和传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历经坎坷变迁,百折不挠,培养了约5万名“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优秀美术人才的同时,学校的变迁与发展也在不断书写和充实着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史。
“复兴我伟大民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
危楼百尺名黄鹤,矗立江岸障中流。
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称三楚。
吾校惨淡经营立,发扬文化绵悠久。
乐舞八方,粉绘千秋;
愿吾侪努力潜修,复兴我伟大民族。”
这首作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歌,被代代师生传唱。
2023年逝世的著名油画家、曾创作红色经典《飞夺泸定桥》的刘国枢,1938年至1945年就读于抗战时西迁至四川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的武昌艺专,即使年过百岁,他还常唱起它。“我们武昌艺专从开始的宗旨就是校歌上的最后一句:复兴我伟大民族。湖北美术学院沿用这首校歌,是对优良传统的尊崇。”
这种精神导引,是学校哪怕在风雨如晦之时,也能践行“美育报国”的基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师生即投入抗日。在汉时,油画家唐一禾等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绘制40余幅大型抗日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巡回进行流动展览,不少作品被印作招贴画四处张贴,唐一禾油画作品《武汉警备者》《我们要向万恶的倭寇索取血债》等反响特别巨大。西迁后,唐一禾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胜利与和平》《“七七”的号角》《女游击队员》等抗战题材作品。其中,《“七七”的号角》被当今艺术史论界认为是抗战期间表现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美术代表作品,其历史地位与音乐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等量齐观。
学生中涌现大批英雄人物。1943年入学的季士林,未毕业便报名从军,抗战时参加过驼峰飞行队,胜利后返校继续学业,后为宜昌美术界元老之一。我国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红色伉俪李家桢张友鸠夫妇,约于1939年考入武昌艺专,分别得到著名画家唐一禾教授、著名国画家张肇铭的亲自指导,在校期间,两人共同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李家桢在校长唐义精的支持下,组织了“五一三木刻研究会”,于校内掀起了一场持续一年之久的群众性进步木刻运动,这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极其少见,亦在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后夫妇俩继续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建国后,李家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我父亲在日记里写道,当时为掩护进步活动,举办俄国版画展览,请了油画老师唐一禾先生指导讲评,读书会请了国画老师张肇铭先生,老师们都乐于参加。唐校长也帮他保存进步书籍。”李家桢张友鸠之女李其容感慨,父母在母校的经历,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武昌艺专第五任校长张肇铭之孙张明建专注研究这段历史,他说:“这是所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学校,战时西迁,践行教育救国,坚持办学,教学成果亦可圈可点,八年间培养了大批日后大西南美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把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上
迈入新时代,湖北美术学院人的美育报国之路愈发精彩。
刚刚结束的学校2025年首个大展“行走大地——许海刚水彩艺术展”可作代表。一个月展期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许海刚的大量写生手稿和190幅作品,共吸引十多万人次观展。“非常敬佩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大家!40年来,他不顾酷暑严冬坚持写生,足迹遍布祖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深入西藏、云南等地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人文的壮美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观众李盛锦说。
“此次展览既是湖北水彩创作领域的盛宴,也是湖北美术学院百余年艺术创作和美育成果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百余年来,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奋进。
许多的作品被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学校引领教师切实履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有组织地服务城乡建设,组建优秀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文旅产业等地方经济建设实践。学校教师每年承接各类文旅产业发展项目400余个,对接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0余个。先后承接国家元首会晤场馆、世界军运会、中国驻乍得、驻安哥拉大使馆艺术品设计、武汉地铁、“知音湖北”品牌打造等重大项目建设百余项。
武汉人最常与“湖美造”艺术地标撞个满怀。今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题为“中国最美地铁站”的视频,向全球展示中国13座最美地铁站,其中武汉独占4座,有3座由湖美师生团队设计、施工。
这得益于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起,该校便推行“厚基础,宽视野、强能力”视觉艺术通识教育,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积极实施在一年级“厚基础”,二三年级“深专业”,四五年级多学科与实践课融合“广赋能”,形成了“1+2+x”三段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接受更充分更具有发展空间的美育熏陶。教学课程紧跟时代步伐,如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暨AIGC创作赛至今已举办两届;再如刚结束的《拓扑乡土:公共空间再营造》|2021级雕塑专业空间营造、公共艺术课程成果汇报展,便是师生在武汉江夏驻村打造“湖畔艺术节”的成果。“把课程搬到田野中,师生以艺术唤醒乡土,展开跨学科协作,贯通‘理论-实践-落地’的完整教学链条。”授课教师刘义忠、朱广说。
“105载辉煌已成过往,未来,我校将在‘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对标高等艺术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全面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多元视觉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改革,为建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等美术院校’而努力奋斗!”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说。
(文/胡玫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