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蔚
时隔8年,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下称“安责险”)迎来重大调整。近日,应急管理部等七部门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简称《办法》),其中将生产安全事故每人死亡伤残责任全国最低保障限额由30万元提升至40万元,还扩大了保障范围,临时聘用人员、被派遣劳动者等也被纳入保障范畴。
最低保障限额
提至40万元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2017年,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原保监会、财政部发布《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140号文件”)。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切实解决安责险工作中存在的投保覆盖不充分、事故预防服务机制不畅等问题,应急管理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对140号文件进行修订,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
安责险是对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进行赔偿的保险。《办法》明确,应当投保安责险的单位包括从事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具体来看,《办法》首先扩大了安责险的保障范围。明确安责险应当覆盖投保企业全体从业人员,将临时聘用人员、被派遣劳动者等有用工关系的人员纳入从业人员范畴,保险金额实行同一标准,不得因用工方式、工作岗位等差别对待。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安责险的保障额度。将生产安全事故每人死亡伤残责任全国最低保障限额由30万元提升至40万元,各地可在全国最低保障限额之上,结合实际确定当地最低保障限额。据悉,目前有的地区最低保障限额已达80万元。
此外,《办法》优化了理赔服务。建立重大或典型事故快速理赔机制和预付赔款机制,在事故发生后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快速支付或先行支付已确定的保险赔偿金。
利用信息化手段
应对发展难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保险公司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安责险技术平台,为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提供风险减量管理服务。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加强合作,为投保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各项事故预防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安责险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但当前该险种仍存在一些发展难点。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对安责险的调整有助于提升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但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如企业投保动力不足可能是因为成本考虑和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理赔周期长可能是事故调查复杂、资料审核严格等因素造成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余丰慧建议,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供更优质的客户服务,简化投保流程提高满意度,同时优化理赔流程,建立快速理赔机制和预付赔款机制加快理赔速度。“保险公司需要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水平,通过智能算法收集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数据,动态调整承保策略,合理定价。根据企业实际风险状况制定合理的保费,避免过高佣金比例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主动投保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