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

跨界创业美女把蛋糕做成艺术品 2025年03月23日

图源:受访者提供

扫码看详情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从在欧洲学习艺术、做文化交流,到回国后策划音乐节艺术嘉年华、从事乡村文化建设,再到获得法国巴黎蓝带西点师资格认证……听宋好讲起自己的经历,让人忍不住惊讶,眼前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竟有如此丰富的人生轨迹。

更重要的是,每一段过程,她都很投入。

“我从小就不是聪明的孩子,但好在保持乐观,持续努力着。”宋好说,“不管是读书还是创业,我习惯于既然决定去做,就尽力去做好。也许因为我是武汉人吧,有着‘码头文化’的DNA。”

她是一个跨界大王

宋好的每一次跨界,都并非迫不得已,而是主动选择。

留学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做文化交流,在法国大皇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展览;回国做文旅,也都在头部企业……可以说,在这些年里,她的人生一直在高位运行。

也许正因为在青春飞扬的年纪就完成了这些体验,她很早就学会不被已有的光环困住。“可能也是一种幸运,我一直在跟随内心做选择。”宋好表示,“ 因为喜欢哲学,我比较早就开始学习‘放下’这门人生必修课。”

2021年,她再一次将从前“清零”,决定去巴黎学习做甜品。这个决定,让朋友们大感意外。

“我回国之后在近十年时间里一直从事文旅工作,和很多民间非遗手工艺者打过交道。”宋好告诉记者,那些手工艺品把她“迷住了”,用双手去创作、完成一件作品,这个过程更令她向往。

于是她再赴巴黎,报名法国蓝带厨艺学院的高级西点专业课程。

“上学第一天我才知道,同学中有不少人已经是五星酒店里的大厨。刚开始在课堂上切水果,我这个生手让同学都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帮助我。”说到这里,宋好哈哈哈直乐,继而带着小得意说,“不过很快我就进入状态,毕业的时候还是优秀学员呢。”

细聊之下,她才讲出这次学习的辛苦:使用的刀具锋利又沉重,她洗刀擦刀的时候常常划伤手;学校要求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必须纯手工完成,比如要不停地打发奶油练习基本功,操作一整天下来累得肩酸背疼;考试时不能有一点差错,哪怕一个极小的环节稍微不到位,考官就会要求回到第一步彻底重新开始;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考核,就不予进行下一轮学习。

“我给妈妈打电话时都哭了,因为太累太苦了。当然,哭完之后就擦干眼泪,第二天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宋好回忆道。

她也曾被现实拷打

2023年,宋好带着法国蓝带优秀学员的证书,回国奔赴理想。

但是这一次,现实给她的是重创。

她首选在杭州创业,本想着在熟悉的城市相对容易。怎料,即便是产品的造型口味上都赢得了各种赞誉,由于行业经验不足,她努力了近一年也没实现盈利。

“事后想想,门店确实是铺得大了一些,成本过高。”她坦言,这次失败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她,感受到沉重的一击。

不过,现实的拷打没有击垮她,“我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很灰心的时候,她跟我说: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好事?怎么理解?母亲告诉宋好,她是在店面价位低点的时候盘下的店,相对投入较少,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以低成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妈妈告诉我,及时止损,并给自己留出重来的筹码和资本,这是迈向成功的起点。”

在宋好眼中,她的母亲是温柔又果敢的独立女性。“她从事过政务工作,也做过餐饮办过企业,她总是跟我说,做成一件事不容易的,怎么可能一做就成?”宋好有些动情地说,自己跟妈妈相处得不算多,因为打小读书都是寄宿,后来出国,回国后又在不同城市工作,但是,妈妈一直是她的定心丸,“我们总是无话不谈,尤其在情绪上,她是那个能给我托底的人。

她把自己称作手艺人

2024年,宋好决定回武汉,继续创业。

为什么选择回武汉?她说,希望能多些时间陪母亲。另外,东方哲学中对故乡有着深刻的诠释,随着阅历的积累,故乡最终成为了她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工作,宋好开始筹备甜品工作室。这次她调整策略为艺术设计+甜品创新。面对不同客户的定制要求,她几乎隔天就能完成创作。她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制作甜品的视频,那些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甜品,很快引来关注。

宋好对甜品有着极致的追求,为了做出理想的口感与风味,她对食材的选择、原料的配比都十分考究。她拿水果举例:“我像做试验一样,购买全球的原产地水果进行尝试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产品配方,笔记都写了足足四大本。”

尽管这样做复杂又耗时,但宋好很享受这个过程。从前多次跨界带来的广阔视野,让宋好有着从容乐观的心态,也对“手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仪式感,还有深厚的人文沉淀,只有手做可以为美食赋予创意、表达和无限变化,手做能为美食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