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姚明3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 新华社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袁超一
“我们不得不关注手机等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熄屏24小时”行动,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对该行动予以支持。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共鸣。关于未成年人如何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发表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姚明代表支招孩子健康成长
“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不是深陷于一个网络环境之中。”全国人大代表姚明3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电子产品目前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姚明说,在便利大家生活的同时,人们已不知不觉对屏幕的使用形成依赖,很多成年人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孩子们现在不管是做作业还是玩游戏,很多事情也是在屏幕上进行。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小组讨论中,姚明建议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熄屏24小时”行动。
姚明认为,当前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两个方面值得社会关注。一个是“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呈现低龄化,另一个是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休闲娱乐的频率增多后,孩子们出现注意力下降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一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作为一名父亲,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更多地去接触‘实在’的世界,发现身边的美好。”姚明通过对很多校长、老师、家长、孩子进行调研,有了“熄屏24小时”的想法。
“从个人角度,我希望孩子们的成长中可以多一些体育运动,体育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正向的力量。”大个子的姚明俯下身来认真地说,体育并不是唯一选择,希望孩子们能更加多元化地成长。
“24小时里,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听音乐、练书法、学画画。”姚明说,这24小时,是离开“电子环境”的一天,可以去春游,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一天去放松,也可以拥有更多开心的可能。
“希望孩子们能贴近大自然,走进真实社交场景,拥有多元化的成长方式。”姚明说。
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熄屏24小时”行动是一项倡议,希望家长和学校都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在这一天,让孩子们去体验真实世界。“有点类似于大家小时候的春游、秋游,过去是让孩子们离开课堂环境,现在则是让孩子们脱离电子化环境。”
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姚明介绍,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主持的《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及相关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6834份有效问卷中,78.2%的人群“希望”自己减少使用带屏幕电子产品的时间;83.7%的教师群体赞同学生减少带屏幕电子产品的使用;96.4%的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带屏幕电子产品。
姚明说,如今大家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孩子们使用手机屏幕的时间过长,不论是孩子与孩子之间,还是孩子与家长之间,交流的时间都太少了。而且这并非只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家长自己也常常捧着手机。
建议中,姚明还提出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如日本的“无屏幕日”活动,倡导学生和家庭远离电子设备,专注于阅读、运动或亲近自然。这些国际实践表明,面对数字产品带来的挑战,各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干预措施,积极探索实现数字平衡的路径。
“手机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秩序和学习专注度。”手机带来的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关注的重点话题。他建议,禁止手机进校园、禁止未成年人拥有网络游戏账号。
在调研和工作中,樊董伟发现手机和网络游戏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极大,容易导致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目标方向松动、对生活的热爱减少。“部分学生沉溺手机和游戏,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如因家长收手机而绝食。”樊董伟表示,禁止未成年人拥有网络游戏账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沉迷网络、接触不良信息的风险。
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发视频表示,希望国家立法,严禁家长给15岁以下的孩子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言论迅速冲上热搜榜,支持和质疑之声各半。
2024年底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3%。上网设备上,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接近一半。此外,58.6%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聊天,13.6%的未成年网民表示自己在网上认识的朋友超过十个。
“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平台设立未成年人模式、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且并不适用于信息不断交互的社交媒体。”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指出,对于生产企业和应用平台,缺乏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强制措施。只有少数平台会根据未成年人实名认证主动启动未成年人模式。有些未成年人的父母(监护人),在未成年人上网时,并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督促未成年人必须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甚至还把自己的账号给未成年人使用,以此绕过未成年人模式与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
陈伟志表示,从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看,社交媒体很难实时监控网友发布的内容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而且,当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不实信息、有害信息,缺乏识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蛊惑。
针对未成年人受不良网络信息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陈伟志呼吁,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做法,出台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此外,陈伟志建议,教育部门会同团委(少工委)、妇联等相关方面应该敦促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和引导责任,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家校社要携手丰富学生社区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引导学生远离手机、远离社交媒体。
对于这一话题,有媒体指出,禁用手机不是终点,教育升级才是关键。“电子鸦片”对青少年健康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