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故乡蟠龙菜 2025年01月26日

□刘清华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父亲做的蟠龙菜。一进入冬季,我特别盼望快点到腊月,家里就会杀年猪准备过年。这时,父亲则会很讲究地做我爱吃的蟠龙菜了。

首先,父亲取一些猪瘦肉漂洗并沥干后剁成肉泥,加适量的糯米粉及切少量肥肉条,配上盐、葱、生姜等调料,外加用力搅拌均匀后,再用调匀的鸡蛋液摊成金黄色皮膜做外衣,将其包裹成长条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煮约45分钟后,即是一道可口的美食了。吃着父亲做熟的色泽鲜艳、香喷喷、油而不腻又易于消化的蟠龙菜,打心底认为父亲就是一位大师。可是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限制,这样的奢侈食物平时是很难吃到的,只有逢年过节时,父亲才能特意做一点给我解解馋,同时还要留一部分过年待客。

后来上学后,才了解到我喜欢吃的蟠龙菜,是故乡流传很久的一种古老吃食。

它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首创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兴献王宫邸。它最初的来历,相传当年明武宗皇帝驾崩,无子继承皇位。迫于政势,武宗母亲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召三位亲王入京,一位是山东青州府的衡王,一位是河南卫辉府的汝王,一位是湖广安陆州的兴王朱厚熜,并密议:“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兴王府离京最远,为赶时间,王府一些幕僚便献计策,让朱厚熜假扮钦犯上囚车,免去一路官府的迎送,可以日夜兼程赶赴京城。朱厚熜乃藩王世子,平日奢华惯了,坐囚车容易,可途中进粗食怎么行?还是王府幕僚主意多,说:“不是明日才动身吗?千岁给厨子们下道谕令,让他们连夜做出一种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的佳肴来,若做不出就杀头。”这可把王宫的厨子们一个个急得直掉眼泪,这时,有个叫詹多的厨子,想到也许明天就要被杀头,反正是死,不如吃饱了再说。他拿起一个蒸红薯,咬了一口咽下去,吃着蒸红薯,他脑海里灵机一动,叫道:“有救了!”他把想法告诉大家,一齐动手,用肉末掺米粉蒸熟得像“红薯”的样子……

朱厚熜一路上吃着所谓的“红薯”这道菜,第一个到达京城。登基当上皇帝后,他就让詹多奉命进京为御厨,又对“红薯”加以改进,切出来加以造型,摆在盘中似条“活龙”,更名为“蟠龙菜”,意为朱厚熜坐囚车登皇位,犹如车中蟠龙。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皇宫的佳肴,并一直流传到民间寻常百姓家。

数百年来,家乡的人们一直将蟠龙菜视为“贡菜”,历来有无“龙”不成席之习俗。因此,每逢节庆宴请,盘龙菜是每家每户饭桌上必备的一道佳肴,成为当地的传统特色菜。

清代诗人樊国楷就有赞美蟠龙菜的诗句:“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落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这道家乡特有的名菜佳肴,已被列入《中国菜谱》,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离故乡越远,越怀念儿时记忆中舌尖上的美食,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游子们,回到故乡钟祥,吃吃家乡的盘龙菜,总会不由自主地寻找那种儿时记忆中的香味。这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游子们心中对故园与故人永远的牵挂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