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传告后代人》: 穿越诗史,触摸古代诗人的灵魂 2025年01月18日

张茹,诗人,顶端新闻文学频道主编。

文/张茹

在短视频席卷之际,以诗歌创作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张执浩推出全新散文合集《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传告后代人》),宛如一缕清风,掀开历史的长卷,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获得的心灵盛宴。阅读此作,让人强烈地感到:任凭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历史上那些关于爱的炽热、梦想的翱翔、生活的百态万千,如夜空中的星辰,永恒地照亮我们内心,为我们指引生活的方向。

《传告后代人》以历史为骨,以诗词为魂,巧妙地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古代诗人生活图景与心灵版图。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放洒脱;从杜甫忧国忧民、笔落惊风雨的沉郁顿挫,到苏东坡笑对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超脱,张执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致入微的情感,不仅重现了这些伟大诗人的生平轨迹,更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与细腻柔情。

理想与现实的诗意平衡

《传告后代人》以“功名、漫游、社交、友谊、传播、登高、悲秋、风骨、雅趣、苦吟、音区、色彩、口语、还乡、归途、传家”等15个关键词为经纬,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诗歌叙述网络。书中,张执浩将古代诗人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与广阔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使得其中每一首诗、每一位诗人都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这种“诗史合一”的写法,让读者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到了诗歌与历史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比如,在解读“功名”这一关键词时,张执浩以杜甫为例,将其置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正有担当、有情怀的诗人是如何用文字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一生追求功名,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现实却屡屡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仕途更加艰难。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用诗词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沧桑。通过杜甫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在追求功名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也理解了“功名”在这本书中用作关键词背后的深远意义。

在儒家思想里,学习不仅是为了知识的累积,更有心灵深处对于担当社会责任、步入仕途的一种崇高追求。但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以笔墨抒怀、诗酒歌咏的大诗人们,一旦踏入仕途门槛,往往便难以摆脱被世俗枷锁的命运。

如王维,面对官场的纷扰,他选择了“朝隐”——在朝堂之上,以淡泊之心,行隐逸之事,于喧嚣中寻得个人的一片宁静之地。白居易,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智者,则采取了“中隐”——在官与隐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既不失文人的风骨,又能在复杂的人际网中游刃有余。贺知章则凭借其超凡的智慧与豁达的心胸,最终全身而退,成为少有的幸运儿。在儒家的入世情怀与个人的超然物外之间,张执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选择,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抉择,更是对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由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思考,让人在品读之余,不禁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璀璨星辰下的凡人情感

在《传告后代人》中,张执浩以一种新的视角,将古代诗人从遥不可及的诗坛拉入人间烟火。他以当代诗人的眼光回望古代诗人,展现出了一种温良体恤的态度,不仅仅聚焦于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更深刻地挖掘了他们作为“人”的真实面貌——那些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灵魂。

在张执浩的解读中,那些伟大诗人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并无不同。他们同样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摸爬滚打,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不仅是对宁静的向往,也是对生活本真的深刻体悟;李白的豪放不羁,背后藏着对精神自由无尽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他对时代苦难的真切感受与深刻反思;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则是在无数次人生波折中锤炼出的坚韧与超脱。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诗歌的传奇,更是关于人性、生活、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深刻探讨。如此,不仅能让人领略诗词之美,更在诗人生命轨迹中找到共鸣与启迪,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以陶渊明为例,张执浩超越“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浅层标签,深入剖析这位伟大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陶渊明最终在田园的静谧中找到了安宁,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与对未知明天的隐隐忧虑。“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这不仅是酒后的狂放,更是内心深处未竟之志的宣泄。

转而看向李商隐,这位晚唐的璀璨星辰,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幼年丧父,孤苦无依,不得不将诗歌视为生活的附庸,以骈文为剑,斩断生活的荆棘。“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不仅是李商隐的哀歌,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而被誉为“空中飞翔的发光体”的浪漫诗人李白,张执浩并未回避他光芒背后的阴影。“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这是仕途的迷茫,更是灵魂深处的彷徨;是自由的赞歌,也是孤独与失意的见证。如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既豪放又脆弱的李白,他的每一次举杯邀月,都藏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晚唐诗人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张执浩的笔下,生动展现了乱世之中无数鲜活生命被权谋斗争吞噬的悲壮图景。曹松笔下的坚守与无奈,深深触动人心。同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历经千载,其共鸣依旧强烈。对此,张执浩深刻剖析,以为这共鸣源自作品触及了中国文士普遍共有的悲剧性命运。那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与苍凉,不仅仅是陈子昂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无数古代文人心中共同的喟叹。与之类似的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极致孤独,不仅是柳宗元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对古代文人普遍命运的一种深切反思。至于苏东坡,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张执浩并没有停留在这些表面的成就上,而是深入挖掘苏东坡内心的豁达与坚韧。无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处世,还是其在朝堂上高超策论的进取表现,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真实又立体的苏东坡。

书中,高适、陆游、岑参等大诗人的故事同样扣人心弦。他们如同勇敢的航海者,在时代的波涛中奋力扬帆,却也不免被现实的暗礁划伤,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痕迹。我们看到了那些光芒万丈、名垂青史的诗人,其内心世界同样充满了凡人的喜怒哀乐。高适坚忍不拔的背后,是对家国的深深忧虑;陆游的豪情壮志里,藏着对山河破碎的无尽哀叹;岑参的边塞诗篇中,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在《传告后代人》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那些杰出诗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温暖了读者的心灵。

在喧嚣中寻回诗与远方

在《传告后代人》序中,张执浩写道:“俗世上总有一类人会把自己活成诗,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世间再多的不堪都不值一提。”这一结论,不仅体现在张执浩对古代诗人体贴入微、充满温情的解读中,更融入了他对诗歌艺术与诗那份纯粹的热爱与尊崇。他视诗歌为诗人手中紧握的永恒火炬,这火炬不仅能驱散前行道路上的重重黑暗与刺骨寒冷,为孤独的心灵带来温暖与光明,更能在茫茫人海之中,为每一个迷茫、彷徨的灵魂点亮一盏希望的明灯,引领他们找到彼此,共同感受那份难得的温暖与陪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提醒着我们感受那份久违的内心静谧与生活之美。在步履匆匆、心灵喧嚣时,我们或许已经忘记了如何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一首诗中的深远意境与细腻情感,去感受那份纯粹而震撼心灵的美。此刻,阅读《传告后代人》这本满载诗歌引领的书籍,或许正逢其时。在这本书中,每一首诗都如同一段尘封的历史,字里行间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辉煌;每一个字符都仿佛一颗跳动的心灵,跃动真挚而炽热的情感。它们相互交织,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引领我们在繁忙与喧嚣的尘世中,寻觅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让我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在这里,我们得以放慢匆匆的步伐,与古代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这不仅是一次对诗歌艺术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感悟之旅,读者将从中汲取温暖与力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自我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