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当古老缠花注入奇思妙想 莫高窟“三兔共耳”动起来 2023年03月26日

缠花“三兔共耳”

莫高窟的“三兔共耳”

缠花 受访者供图

缠花

扫码看视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通讯员 袁娟 胡高普

“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

这是北宋文学家、“红杏尚书”宋祁在千百年前的春日提到的“缠花”。

什么是缠花?缠花长什么样?缠花用来做什么?

3月25日,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楚韵颂华章 国潮正当时”非遗传承人系列讲座迎来《缠花》主题讲座。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缠花守艺人郭丽受邀来到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带领现场数十位参与市民领略古老而时新的缠花魅力。讲座同时通过湖北文旅公服云平台进行直播,惠及万名观众。

花似花,花非花

这就是缠花

“‘缠’是指用绣线进行缠绕的意思,指工艺;‘花’并非单指花卉,指‘花样’‘纹样’,是图案之意。”讲座伊始,郭丽通过说文解字,为大家普及了缠花的定义,缠花即不同绣线缠制出各种纹样或造型的艺术形式。

“古时,缠花广泛流传于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域。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但缠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历经岁月的蹉跎,起起伏伏。在20世纪末,它几乎快消失了,无人问津。2011年,我们湖北省首先把它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以‘缠花’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仅以湖北省英山县最具代表性——英山缠花,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此一个。我们能接触到缠花真的非常荣幸。”

缠花可穿可戴,样式丰富,随着不同的载体而灵活变化,例如立于古时寄托了美好寓意的童帽之上、婚嫁习俗中的重要服饰“云肩”之上;化作女子的簪花、华丽的新娘面花等等。

郭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办一场史无前例的缠花展览,“我们现在的藏品已近百件,包括从全国各地民间收集而来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童帽、云肩等。让更多人知道它过去是什么样子,探索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注入奇思妙想

莫高窟“三兔共耳”动起来

古老缠花在新时代需要转化,融入今人的审美,“注入更多奇思妙想,让它拥有新的生命”。目前,缠花运用于服装设计、配饰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影视剧妆造。在《清平乐》《大明风华》《当家主母》等近年热播剧中,缠花的身影不断出现。

讲座现场,郭丽展示了她的工作室于今年1月制作完成的“三兔共耳”。这幅精美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著名的敦煌莫高窟407窟穹顶的藻井图案。

藻井中心圆内画着三只逆时针奔跑的兔子,这三只兔子共有三只耳朵,可是不论你看哪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三兔自信而矫健地奔跑着,追逐成圆形,象征圆满,寓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为了体现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郭丽团队结合动画的手法,让三兔旋转奔跑起来,使得静态的缠花画面在多媒体视觉呈现时“动”起来。

“这幅‘三兔共耳’于兔年应运而生,我们计划用十二年去做十二生肖系列。除大作品以外,我们还会进行小型文创设计,让缠花进入大众的生活中。”

讲座过后,郭丽与她的研究生们带领参与讲座的市民制作缠花配饰。在郭丽看来,古老缠花迎来了国潮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曾经在淘宝连缠花的线材都买不到,2018年后,缠花的工具在网上变得很容易买到,适合大众体验的作品材料包也丰富起来。”